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从“泾师之变”到“元和中兴”

发布时间:2017-10-02 11:35

  本文关键词:从“泾师之变”到“元和中兴”


  更多相关文章: “泾师之变” “元和中兴” 影响 唐中后期


【摘要】:唐德宗建中四年的“泾师之变”是唐代中期一次影响巨大的政治事件,这场兵变造成德宗宗庙失守,两度播迁,又称“奉天之难”。但是兵变之后四十年不到,就有宪宗的“元和中兴”。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深思。这场兵变对亲身经历过它的德宗、顺宗、宪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在各个方面影响了唐王朝中后期的政局走势。前人学者对其兵变本身已经做过了很多深入的研究。但是作为一场规模和破坏力仅次于安史之乱的重大变故,对“泾师之变”的影响,尤其是对德顺宪三朝政局的影响,似乎关注不够,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本文在广泛收集史料,汲取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三个方面对“泾师之变”对唐中后期三个重大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泾师之变”的起因经过,重点放在对事件本身偶然性和破坏性的研究。针对学界中对“泾师之变”是“是德宗建中以来激进的政治、军事政策所带来的恶果”的评价提出了自己个看法,“泾师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德宗的冒进和暴敛,而是一起突发事件,另外“泾师之变”对唐朝廷的影响并不在于对中央机构的冲击,而是对德宗以及后世继承者在施政方略上的影响。 第二章研究了兵变与唐中后期“中枢二元制”的关系,兵变平定后唐中央的一系列措施使宦官势力正式成为唐中后期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之一。“中枢二元制”从德宗初现雏形、顺宗延续、至宪宗时期最后完成。它使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松散动荡的唐中央机构终于稳定下来,是继三省制后唐代最具有效率的中枢体制,为宪宗完成“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也直接影响了唐后期的政治走向,随着内朝外朝的融合和制衡机制的消失,该制度弊端日益显现,但是依靠其政治惯性一直延续至唐亡。 第三章探讨了兵变与蕃将集团的关系。首先,限定了并解释了所谓的“蕃将”集团。区分了“蕃将”和“蕃将集团”的定义。并进一步回溯了蕃将集团的出现、兴起,证明了蕃将集团以军事作用立足,并一步步的开始涉及唐代的政治活动。然后梳理出兵变之前,蕃将集团发展过程和内部的派系分野——即西北方蕃将集团和东北方蕃将集团的对抗。并论证其后继者朔方军神策军体系和河北藩镇的对抗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仍在延续。“泾师之变”的平定,也是两大蕃将集团在安史之乱之后又一次的较量。二者对朝政的影响力在“泾师之变”后达到极盛。其后处于自身各自内部的分裂和朝廷打压而导致两大蕃将集团双双走向衰落,尤其是德宗回京之后建立“中枢二元制”的雏形并且逐步完善之后,蕃将在新的体制里已经没有了政治发言权,逐步丧失了其政治影响力,回归到了唐前期那种单纯的军事征讨作用。这一点在“元和中兴”和以后唐代的重大政治变故和军事行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德、顺、宪三朝完整的见证了蕃将集团的衰落。 第四章主要是阐述了泾师之变与本文提出的“后关中本位政策”的关系。第一节回顾了陈寅恪先生的“关中本位政策”,并衍伸出本章阐述的“后关中本位政策”;第二节主要介绍“后关中本位政策”经历了从“泾师之变”后这种政策的逐步确立,到宪宗时候完成“元和中兴”,最后该制度的逐步破坏的过程;第三节主要是对比陈先生的“关中本位政策”,总结出前后两种政策上的异同。 本文的创新点在主要表现在:第一,把“泾师之变”放到整个的唐代中后期去宏观的研究它对“元和中兴“乃至唐中后期政局的影响。对于“中枢二元制”和“蕃将集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后关中本位”一说,试论证“泾师之变”后唐中央新时期条件的“关中本位政策”以及带给整个中晚唐政局的影响。
【关键词】:“泾师之变” “元和中兴” 影响 唐中后期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2.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选题意义9
  • 二、研究概况回顾9-13
  • 第一章 关于“泾师之变”的几个问题13-20
  • 第一节 兵变的性质13-16
  • 一、兵变不断的泾原北庭四镇行营兵14-15
  • 二、所谓的“奉天王气说”15-16
  • 第二节, 兵变的冲击力16-20
  • 第二章 “泾师之变”后“中枢二元制”的逐步形成20-46
  • 第一节 德宗回京后宦官使职的制度化20-24
  • 第二节 “中枢二元制”影响下的顺宗朝政局24-27
  • 一、“永贞”并未“革新”24-26
  • 二、“中枢二元制”在顺宗朝的进一步发展26-27
  • 第三节 宪宗时期“中枢二元制”的正式确立27-46
  • 一、宪宗对中枢二元制的继承和发展28-33
  • 二、朝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从对立到平行33-37
  • 三、宪宗之后中枢二元制显现的弊端37-46
  • 第三章 “泾师之变”与“蕃将集团”的没落46-63
  • 第一节 所谓的“蕃将集团”以及其在唐前期的发展演变46-51
  • 第二节 玄宗即位后“蕃将集团”的形成和全盛51-54
  • 一、“蕃将集团”的形成51-53
  • 二、“蕃将集团”的全盛53-54
  • 第三节 “泾师之变”后“蕃将集团”的没落54-63
  • 一、河北蕃将集团54-57
  • 二、西北方蕃将集团57-59
  • 三、“蕃将集团”与“元和中兴”59-63
  • 第四章 “泾师之变”与“后关中本位政策”63-89
  • 第一节 关于“关中本位政策”的回顾63-65
  • 第二节 ,“后关中本位政策”的逐步建立65-81
  • 一、“后关中本位政策”的出现的历史背景65-67
  • 二、“泾师之变”后“后关中本位政策”的确立67-70
  • 三、关中神策行营的扩张70-74
  • 四、关中经济的恢复和转运机制的完善74-77
  • 五、“进奉”和“羡余”77-81
  • 第三节 前后关中本位政策的对比81-83
  • 一、两者相同点81-82
  • 二、两者不同点82-83
  • 第四节 “后关中本位政策”对唐王朝的影响83-89
  • 一、“后关中本位政策”与“元和中兴”83-87
  • 二、“后关中本位政策”的局限性87-89
  • 结语89-91
  • 参考文献91-97
  • 后记97-98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斌;唐代后期宦官揽权干政之契机探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宋衍申;唐代的宦官与皇权——兼论中国封建社会宦官专权的原因[J];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05期

3 徐志斌;仆固怀恩叛乱与代宗治国[J];敦煌学辑刊;2005年02期

4 贾志刚;唐肃代之际河西军费问题试析[J];敦煌研究;2005年02期

5 王守栋,王瑞;论唐代宦官权势与相权的削长[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刘学沛;陆贽论治国之道[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年01期

7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徐嫩棠;试析唐朝后期的兵变[J];贵州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9 刘玉峰;;唐代蕃将研究的新创获[J];读书;1991年07期

10 彭铁翔;唐代建中时期的“泾原兵变”性质考辨[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志平;;唐宦官年表[A];唐史论丛(第二辑)[C];198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乃武;唐代河朔三镇的社会文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朱德军;唐代中原藩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亚东;唐代宦官诸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慧芬;唐代藩镇使府节度掌书记考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效杰;唐德宗初期的四镇称王及“署置百官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显辉;唐代藩镇使府节度行军司马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邵明华;安史之乱后唐朝京西北边防线的重建和巩固[D];山东大学;2005年

6 李恺彦;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域文化与藩镇政治[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黄日初;唐代文宗武宗两朝中枢政局探研[D];暨南大学;2007年

8 李谋娜;唐代士兵生活相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歌;唐代宦官专权若干问题试探[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效锋;唐德宗“奉天之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59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59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c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