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唐代别业的环境审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9:35

  本文关键词:唐代别业的环境审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别业 自然美 诗意 审美


【摘要】:当今时代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等环境危机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环境和自然。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顾一切的开发、利用、竭泽而渔,结果造成了自然的反击、生态系统的脆弱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这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截然不同。古代的中国,人对自然怀着敬畏的心情,主张人与天合,“以天合天”。也就是人要掌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对人类需要的满足要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活动从而获得满足,逆天而行是绝对错误的。只有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才能顺应自然,以天合天,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的正常需要。因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赠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都要从天地之间来满足,人的一切想和抱负都要在天地之间才能实现。人是离不开自然的,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 唐代是个很长的时代,这期间的别业审美活动也呈现不同的趋势,这里我在顾全大局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到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并不是说各个时段的差异是不重要的,而是唐代别业审美活动中热爱自然的共同特征十分突出。本文打算从这最显著的特点出发,从唐代别业出现的背景、别业的审美构造和具体的构建要素,以及唐代别业的审美特征四个方面来分析唐代别业的环境审美研究。 前代的私家园林和环境审美的出现为唐代别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生产力提高有了闲田,人们也有闲钱置购别业;儒道佛都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繁荣的文学艺术也为唐代别业的诗情画意和自然之趣提供了思想基础;唐代休闲风气盛行,官吏假期很多,更有很多节假日全民外出游玩,不仅市区,郊野和别业也成为重要的游赏地点,士人都以拥有自己的别业为荣。 唐代别业的构造在讲究居住功能之外,尤其关注别业的审美功能。别业是主人情性、志向的具体化,是主人内在情感思想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相契合的产物,是一个艺术品,大多建在风光秀丽的山林水边,搜罗天下美好的物品,摆放到别业之内,就像一个浓缩版的自然,一个精美的壶中天地。假山、碎石、花草、树木、水池、荷花、游鱼无不具有自然的姿态、香味和色彩。而小舟、亭台楼榭更无一不是为了在提供基本的居住功能之外,为人们欣赏这第二自然,提供便利。就是远处的山水和天上的明月也被纳入别业的欣赏范围之中。 唐代的别业倾向于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这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审美需要。按照山水地形来摆放建筑和景观,以最大限度的接触自然、欣赏自然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中轴对称式。唐代别业里人们从自然界取材,按照自然规律来建造自然、把别业变成浓缩的自然,即“壶中天地”。别业的水、石、植物等都取自自然,以反映自然山川水文特征和人的美好品德为佳,是生活与审美的结合。在那里或是吟诗作画、宴客酬唱,或是养竹品石,修身养性,都离不开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唐代别业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有形的别业所蕴含的无限深意,也就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唐代的别业是人全身心的沉浸在自然之中,把感情寄托在自然身上,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情感交流,是一种深层的审美活动。 在唐代,自然环境审美成为审美活动的重点,这与别业审美十分不开的。唐代出现了大量的别业诗文,这些诗文记录了唐代别业的审美活动:以别业及其细部,尤其是别业自然为描写对象,以别业内的第二自然为审美重点,展现了生活的闲情逸致、远大的抱负、宴饮之乐、家国之思,不得志的抑郁愁苦,或是相互间的交游酬唱;并在情感意志的宣泄中,以别业自然为知音、友人,与其进行情感的交流,完全与别业自然融为一体。唐代的别业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融入到别业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日常生活也充满审美的意味。与诗文和绘画的互动令唐代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的别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别业 自然美 诗意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524;K24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序论13-18
  •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与价值13-15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5-16
  • 三、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唐代别业勃兴的背景18-37
  • 第一节 唐代别业勃兴的历史背景18-21
  • 第二节 唐代别业勃兴的经济基础21-23
  • 第三节 唐代别业勃兴的政治环境23-26
  • 一、科举考试23-24
  • 二、举荐24-25
  • 三、终南捷径25-26
  • 第四节 唐代别业勃兴的文化基础26-37
  • 一、思想27-32
  • 二、文学与艺术32-33
  • 三、审美风尚33-37
  • 第二章 唐代别业的审美构造37-53
  • 第一节 别业的选址:园地惟山林地最胜37-42
  • 一、终南山37-40
  • 二、其他地区40-42
  • 第二节 唐代别业的构造理念42-46
  • 一、"壶中天地"42-44
  • 二、"外适内和"44-46
  • 第三节 唐代别业的布局:可居与可游的结合46-53
  • 第三章 唐代别业的审美构建要素53-85
  • 第一节 建筑53-62
  • 一、墙:白粉墙头花半出53-56
  • 二、置亭嵘嗅头,开窗纳遥青56-57
  • 三、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57-58
  • 四、窗开自真宰,四达见苍涯58-62
  • 第二节 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62-68
  • 第三节 水68-76
  • 一、声境: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68-73
  • 二、色彩:倒影入清澜73-76
  • 第四节 植物76-85
  • 一、植物的类型76-81
  • 二、植物的景观搭配81-85
  • 第四章 唐代别业中的环境审美活动85-95
  • 第一节 审美重点转向自然85-87
  • 第二节 生活审美化87-95
  • 一、诗情88-91
  • 二、画意91-95
  • 结语95-96
  • 参考文献96-98
  • 致谢98-9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9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 llan Barr(白亚仁);论《王者》的由来[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贺从容;;从吕大防《长安城图》与考古资料看唐长安城坊内的十字街宽度[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10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9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958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58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