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戚继光兵儒合一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3:35

  本文关键词:戚继光兵儒合一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戚继光 兵儒合一 军事思想


【摘要】: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儒家学者,更是一位具有非凡造诣的“儒将”。之所以称其为“儒将”,主要是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并用儒家思想去诠释和指导军事实践。戚继光作为戚家军的创始者和统帅,通过近三十年的军事斗争实践,加上他对战争规律的总结,并结合当时战争形态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探索与解决军事上面临的各种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兵儒合一思想。戚继光兵儒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心性之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学。戚继光在处处奉儒学为圭臬之余,却能把经世致用的儒学运用于军事实践当中,切实做到了兵儒合一。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戚继光兵儒合一思想的形成。主要介绍戚继光的经历、当时的国防危机、历史的传承,这三个方面对其兵儒合一思想形成的影响。戚继光生活在齐鲁大地,齐鲁大地浓厚的儒家思想对他兵儒合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戚继光是将门之后,自然也会受到兵家文化的耳濡目染,这也为其兵儒合一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个人条件。明朝以前,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就已经出现了兵儒合一的趋势,到明朝时,这种趋势更加显著。戚继光为兵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起到了很好的糅合作用。 第二部分论述了戚继光以“儒”释“兵”的武德思想。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戚继光将儒家所倡导的爱国保民的价值观、慎战思想、“仁”的思想,应用到军事实践中的表现。儒家思想对兵学的渗透,最早也是最深的就是对战争观的全面占据,这使得儒家的战争观深入人心,成为战争所必须参考的准则,也就是兵家的武德思想。 第三部分论述了“儒”体“兵”用的军事实践。这种军事实践包括“儒”体“兵”用的建军实践,兵儒合一的治军之道,兵儒并用的练军之法。在兵儒合一思想中,最具有创造性的是他以“儒”为体、“兵”为用的军事实践。具体的讲,就是坚持用儒家的思想做指导,使用兵家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将兵家的方法更加的儒家化、人性化,使战争不再如此的残酷。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儒兵家”。
【关键词】:戚继光 兵儒合一 军事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论8-11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8-9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9-11
  • 一、兵儒合一思想的形成11-23
  • (一) “兵儒合一”及其历史渊源11-18
  • 1. 思想文化的传承12-15
  • 2. 政治影响15-17
  • 3. 军事技术的影响17-18
  • (二) 个人因素18-20
  • (三) 国防危机20-23
  • 二、以“儒”释“兵”的武德思想23-37
  • (一) 爱国保民的军人价值观23-26
  • 1. 民本思想24-25
  • 2. “吊民伐罪”的“义兵”25-26
  • (二) “仁战”观26-33
  • 1. 人道主义精神27-29
  • 2. “重义轻利”思想29
  • 3. “零伤亡”思想29-33
  • (三) “慎战”思想33-37
  • 1. “恃守”原则34-36
  • 2. “不战而屈人之兵”36-37
  • 三、以“儒”为体、“兵”为用的军事实践37-58
  • (一) “儒”体“兵”用的建军思想37-43
  • 1. 选儒将37-40
  • 2. 选厚实之兵40-42
  • 3. 足食42-43
  • (二) 兵儒合一的治军之道43-50
  • 1. 隆礼重法44-48
  • 2. 顺命为上48-49
  • 3. 贵“和”49-50
  • (三) 兵儒并用的练军之法50-58
  • 1. 练将50-53
  • 2. 教战53-55
  • 3.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55-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著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丁永;;身先士卒 临敌忘身[J];中国民兵;1991年03期

2 柯宝成;;赵奢阻子与戚继光斩子[J];中华魂;1997年10期

3 王静者;;造船灭倭寇[J];民间文学(经典);2009年10期

4 当年明月;;戚继光的团队兵法[J];商界(评论);2009年12期

5 范中义;戚继光的祖籍与卒年[J];江淮论坛;1987年02期

6 朱亚非;从历史档案看戚继光在山东的防倭活动[J];历史档案;1991年04期

7 张牧;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谒蓬莱戚公祠[J];长江建设;1999年06期

8 曲金良;戚继光与中国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兼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凤歌;杨哲;;沧海(25) 东西商战之卷[J];今古传奇(武侠版上半月版);2007年11期

10 阎崇年;戚继光籍贯考[J];文史哲;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看戚继光纪念邮票 谈戚继光与长城[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3期(邮票上的长城——长城集邮专刊)[C];2010年

2 ;高扬文、陶琦主编《戚继光文集》出版五种[A];中国明史学会通讯(第5期)[C];2001年

3 杨帆;;戚继光隆庆元年北来原因探析[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4 黄大树;;临海古城墙历代砌造的技术与特点[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5 赵连赏;;明代蓟州镇总兵官服等级考识——以戚继光为例[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陈宝良;;晚明的尚武精神[A];明史研究第1辑[C];1991年

7 晏子有;;明清遵化长城的戍守与维修[A];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t,

本文编号:962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62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0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