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中国研究评论
本文关键词:印度的中国研究评论
【摘要】:中国是印度最大的邻国,这个不可改变的现实是加强印度中国研究的最好理由。但双方恩怨交织的历史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涂上了复杂的色彩。这要求从学术与政策方面更细微地理解中国。印度中国研究口述历史访谈项目的开展让我们看到印度学者对中国研究的坚持,同时也看到他们孤军奋战的无助与无奈,因此,当务之急是协调与整合印度的中国研究力量,并希望在未来能进一步整合地区乃至全球的中国研究,协调发展,以推动印度的中国学研究。
【作者单位】: 亚洲学者联合会;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台湾大学;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中国研究 口述历史 印度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一“印度中国研究口述历史访谈项目”是2008~2009年期间由新德里亚洲学者联合会(AAS)与台湾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发起并完成,其宗旨在于对印度资深的中国研究专家进行访谈。迄今为止,已经访问了18位专家,其中2/3的学者来自印度国内的大学。本项目根据下面的标准选择采访对象:首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锡南;陈小萍;;二十世纪以来印度中国研究的脉络和基本特征[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1期
2 张勉励;印度的中国研究所[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5期
3 铜仁;张学良口述历史 西安事变真相将于五年后公布于世[J];海内与海外;1997年Z1期
4 窦应泰;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形成经过[J];炎黄春秋;2003年01期
5 游鉴明;女性口述历史的虚与实[J];史林;2004年S1期
6 徐鸿琳;;口述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以《荷马史诗》为例[J];知识经济;2009年13期
7 葛帮宁;;记录老一辈[J];中国汽车界;2009年05期
8 邬情;口述历史与历史的重建[J];学术月刊;2003年06期
9 于文秀;;评《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10 孔国桥;;相关于作品《口述历史》……[J];艺术界;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孟显;;口述历史在国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问题[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张秀明;;海外印度移民及印度政府的侨民政策——兼与中国侨务政策的比较[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张友庭;;多元现代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4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目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5 齐红深;张博;;留住中国民众的历史记忆——关于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A];全国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时宇;张益肇;;微软中国研究院在普通话语音识别领域的现况和展望[A];第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方旭东;;Modern之后: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转移[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恽前程;;入朝英豪拾“刀枪”(口述历史)[A];铁流 18——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袁国平烈士、纪念老会长张斱秀将军逝世一周年、战斗生涯 峥嵘岁月、追思 缅怀 学习[C];2011年
9 李研;;让科技文化“大家”生动鲜活起来——解读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程麟荪;;哈佛的中国学研究[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雨;所谓“中印之争”是媒体炒作[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姚力;确立口述历史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郭沂纹;《口述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记者 吴重生 通讯员 杨颜睿;浙江出书口述改革开放30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贺勇;口述历史:方兴未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龙平久;“口述历史”概念浅议[N];贵州民族报;2009年
7 刘江华;电视节目盛行“口述历史”[N];今日信息报;2004年
8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傅光明;谁来陈述历史?[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孟兰云;口述历史 分享光荣[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钟少华(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口述历史是活的史料[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兴刚;独立后印度与中东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李增田;鲍大可及其中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吴瑕;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赵恒;印度核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阮宝娣;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寒;印度来华僧人考略[D];西北大学;2002年
9 葛铁鹰;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傅光明;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D];河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娜;印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文丰;印度大国战略评析[D];新疆大学;2003年
3 赵璐;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动因分析[D];四川大学;2003年
4 雪娟;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城市化[D];西北大学;2004年
5 游祥飞;国外藏人近况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胡波;试论殖民地印度孟买地区工人运动的特点[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坤;印度独立初期艾德礼政府对印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侯艳;印度竞争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康敏军;论冷战后印度对外战略的调整[D];暨南大学;2000年
10 龚伟;印度核政策的演变与南亚安全[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64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641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