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考:古代天气现象认知体系建构中的矛盾与曲折
本文关键词:“霾”考:古代天气现象认知体系建构中的矛盾与曲折
【摘要】:霾的古代含义是沙尘天气,但这与霾的现代含义相异。"霾即沙尘"的观点源于《尔雅》"风而雨土为霾"的经典解读,然而这一结论却存在谬误。实际上,霾的本意是一种昏暗的空气混浊状态,而非一种天气现象。霾的这一本意正是霾现代含义的滥觞。古人对霾的认知过程反映了古代天气现象认知体系建构中的矛盾与曲折。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关键词】: 霾 风霾 雨土 沙尘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古华北环境保护与社会生活”(TJZL10-45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隋唐五代日常生活”(12JJD770016)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唐代灾害救助实效的历史再书写”(AS13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X513;K207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霾”这个原本十分生僻的字眼逐渐进入公众和学术视野。对于霾的现代含义,学界虽然存在一定分歧,但在2010年,中国气象局出台的国家气象行业标准对霾(haze)的定义进行了规范:“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寿仙;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及其成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王社教;;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3 张青瑶,费杰;明清西北、华北黄土分布区沙尘天气统计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年02期
4 张保安;钱公望;;中国灰霾历史渊源和现状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01期
5 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6 张德二;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的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4年03期
7 魏继印;;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变迁探索[J];考古与文物;2007年06期
8 张德二;历史时期“雨土”现象剖析[J];科学通报;1982年05期
9 朱彦民;;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J];南开学报;2006年05期
10 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曹治强;孙弦;陈欢欢;李海燕;;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J];气象学报;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周良平;;“比”“兴”与意象创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张云海;王扬锋;洪也;马雁军;;冬季典型灰霾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4 卢佳;王立强;;亚洲粉尘释放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5 胡良军,邵明安;从沙尘暴看黄土的沉积及黄土高原的形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黄娟;;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张捷;;“黑”词义与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汪晓丽;;《管子·侈靡》篇“云”字解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9 李喜峰;论周平王的东迁[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黄锡全;;新见古文字材料与古代货币研究中之疑难问题举要[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3 李娟;;“臣”义发展演变——兼谈古代君臣关系的演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苏庆红;;“馘”之音辨——从《庄子今注今译》“黄馘”之音义说起[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莉;丁一汇;任国玉;;中国北方沙尘天气演变趋势及其气候成因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瑞波;魏文寿;袁玉江;杨青;喻树龙;张同文;;树轮记录历史时期阿克苏河流域沙尘天气变化[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崔冬林;王式功;尚可政;;兰州市霾日与气象参数和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张立峰;范辽生;王国华;;城市发展与杭州灰霾天气状况的对比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陈丽芳;毛则剑;;杭州市灰霾气候特征及与清洁过程的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5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超;中国北方沙漠—黄土系统的选频释光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学;2011年
9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冬冬;甲骨文与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高丽;《说文解字》彽部字有关字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荣辉;象形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玲;《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鹄;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研究上海灰霾气溶胶光学特性[D];东华大学;2010年
10 王瑰;周灭商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海;王扬锋;洪也;马雁军;;冬季典型灰霾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2 谭明华;;关于城市灰霾的治理——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10期
3 石志侠;苏万新;;气溶胶采样技术简介(一)[J];辐射防护通讯;1986年02期
4 黄春长;渭河流域3100年前资源退化与人地关系演变[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5 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张增祥,王一谋,周自江,鞠洪波,黄签;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6 全林生,时少英,朱亚芬,钱维宏;中国沙尘天气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气候原因[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7 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气候变化对中国大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年05期
8 高歌;;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9 黄春长;渭河流域全新世黄土与环境变迁[J];地理研究;1989年01期
10 吕新苗,刘惠清,王文杰,吴绍洪;北京周边地区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背景[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971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718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