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国世族势力的发展对晋国政治格局之影响
本文关键词:春秋晋国世族势力的发展对晋国政治格局之影响
【摘要】: 春秋时期,鲁、卫、宋、郑、晋等国都出现了因世族势力膨胀造成君权衰落的情况。所不同的是在前四个国家中能够僭越国君,操控政权的全部是其公族,同时公族与公室之间虽然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之争,但彼此都无法消灭对方,二者始终共存一体,而晋国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导致异姓、异氏不但取代公族成为了国内的世族主体,并且当其把持政权后便不断削弱公室,直至以“三家分晋”的方式灭亡了晋国。 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复杂的世族状况是孕育春秋时期晋国政坛这一深刻变革的温床。春秋初年,曲沃桓叔一支的公族通过与公室长达67年的激烈斗争,夺取了晋国政权。新公室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确立了“国无公族”制度,提拔、重用异姓、异氏,彻底改变了晋国的政权结构。晋文公的封赏册命及军制改革既缔造了晋国150年的霸业,又促使异姓、异氏迅速崛起,为晋政下移埋下了伏笔。到晋灵公幼年继位时,“国无公族”制度与君弱臣强的状况便开创了异姓卿大夫把持国政的时代。其后,公室与卿族以及卿族与卿族之间又围绕国家政权展开了多次较量。在斗争的过程中,君主对政局的控制力逐渐削弱,直至仅仅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一些因实力较强而过于骄横的卿族也遭到敌对势力的沉重打击,甚至被彻底消灭。结果,处于均势状态的范、中行、知、韩、赵、魏六卿族联合操控国政,形成了六卿专政的局面。此时,六家卿大夫对旧式的霸主政治已不感兴趣,他们都利用暂时的和平环境扩大领地,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发展私家势力,为将来的兼并斗争积极准备。随着实际统治者注意力的转变,晋国的霸业也宣告终结。经过60年的发展,六卿族间原有的均势被打破,由此引发了两次卿族间的兼并战争。晋国的政局先由六卿专政演变为知、赵、魏、韩四卿专政,其后赵、魏、韩又共灭知氏,瓜分晋国,演变为三个新的国家。最终,异姓、异氏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政治格局。
【关键词】:晋国 世族 卿族 政局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9-12
- 2 研究史概述及写作思路12-17
- 1 “国无公族”制度的确立与晋国政权构成的改变17-25
- 1.1 西周末年到春秋初年晋国公族与公室的斗争及影响17-20
- 1.1.1 西周末年晋国宗法制的松动17-18
- 1.1.2 公族与公室的两次激烈斗争18-20
- 1.2 “国无公族”制度的确立及影响20-25
- 1.2.1 诛灭“桓、庄之族”20
- 1.2.2 骊姬之乱20-22
- 1.2.3 关于“国无公族”制度的几点分析22-25
- 2 异姓、异氏的崛起与晋国政局的稳定25-41
- 2.1 晋文公继位时的晋国形势25-26
- 2.2 晋文公改革与异姓、异氏的崛起26-32
- 2.2.1 晋文公的人事改革政策27-29
- 2.2.2 晋文公改革对异姓、异氏的影响29-32
- 2.3 晋文公时期和睦的世族关系32-34
- 2.4 狐氏、赵氏的脱颖而出34-41
- 2.4.1 从亡时期的狐偃、赵衰34-36
- 2.4.2 佐霸时期的狐偃、赵衰36-41
- 3 卿族势力的膨胀与晋政下移41-51
- 3.1 两次军制变革导致卿权的膨胀41-43
- 3.1.1 “夷之剱”与“董之剱”41-42
- 3.1.2 狐、赵之争42-43
- 3.2 赵氏专擅晋国格局的形成43-46
- 3.2.1 赵盾清除异己与扶植亲赵势力43-44
- 3.2.2 赵盾专权44-46
- 3.3 赵盾弑君46-48
- 3.4 赵氏宗族势力的膨胀48-51
- 3.4.1 赵氏采邑的扩大48-49
- 3.4.2 赵氏宗族政治地位的提高49-51
- 4 公室和卿族以及卿族之间的较量与晋国政局的动荡51-61
- 4.1 赵盾去世后的晋卿关系51-52
- 4.2 公室与卿族之间的三次激烈碰撞52-57
- 4.2.1 公室为打击实力过于膨胀的卿族所做的准备52-53
- 4.2.2 “下宫之役”53-55
- 4.2.3 “车辕之役”55-56
- 4.2.4 弑杀晋厉公56-57
- 4.3 晋悼公时期公室与世族的和平共存57-61
- 4.3.1 晋悼公即位时的世族状况57-58
- 4.3.2 晋悼公改革对世族势力发展的影响58-61
- 5 卿族兼并与三家分晋61-71
- 5.1 六卿族剪除公族,削弱公室61-64
- 5.1.1 栾氏的灭亡62-63
- 5.1.2 祁氏、羊舌氏的灭亡63-64
- 5.2 六卿族之间的兼并斗争64-68
- 5.2.1 六卿族间的和平竞争64-65
- 5.2.2 六卿族间的兼并斗争—“范氏、中行氏之乱”65-68
- 5.3 卿权向君权蜕变的完成—“三家分晋”68-71
- 结语71-73
- 致谢73-75
- 参考文献75-7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高歌;晋国公族与卿大夫[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卫文选;;历代晋卿与晋国兴衰的关系[J];晋阳学刊;1984年01期
3 杨秋梅;晋国公族与公室关系的变异[J];晋阳学刊;2002年05期
4 聂淑华;晋国的卿族政治[J];晋阳学刊;2004年03期
5 张有智;论春秋晋国宗族组织间的政治关系[J];史林;2000年01期
6 张有智;有道变无道:春秋晋国史中最生动的一页[J];史林;2001年04期
7 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常正光;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晋国的开始解体与晋国称霸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01期
9 贾景峰;;曲沃篡晋与古典宗法制政治功能的消亡[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卫文选;晋国赵室兴盛初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准;春秋时期晋楚家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波;春秋晋国军权变化与君权衰落[D];四川大学;2005年
2 吴晓霞;试析晋国的六卿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吴胜;晋国卿族政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姚海燕;《左传》中春秋晋国卿族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2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726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