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官方经略与地方秩序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官方经略与地方秩序研究
【摘要】:位于广西中北部的柳江流域地区自古河流交纵,在地理位置上起着沟通东部和西部的作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秩序建构主要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流域地区的民众在适应官方政权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地“调适”,双方“拉锯”式的力量对比过程,推动着明清广西地方社会的发展。 本文主要探究以柳江及其支流所构成的柳江流域地区的地域社会变迁及发展状况,政治上,中央政权在该地区采取增设土官,建立土巡检司及修县建城的“硬性”方式;军事上,征调土、狼兵并增建军事卫所;文化政策上,采用较为普遍的建立学校、书院等文化场所的方式;民间信仰方面则是通过封赐、敕建庙宇,塑造权威神灵形象来“威守”地方。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出明清时期柳江流域地区社会变迁发展有着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内外动力机制。加上,明清时期,广西东北部受汉文化影响较早且深入,,西南部地区的开发和调控更多地受到土著和中央的双重影响,柳江流域地区处在两种环境的交界地带,其自身的社会状况受到东部和西南部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调控和开发程度不及广西东部和西南部。然而,柳江流域地区因交通的便捷,又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 对明清时期柳江流域地区的研究,可以推动区域社会发展方向的研究课题。力为现今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柳江流域 社会秩序 管理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绪论6-11
- 一、 选题意义及依据6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6
- 三、 学术史回顾6-9
- 四、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9-11
- 第一章 柳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11-24
- 第一节 柳江流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11-13
- 第二节 明以前广西柳江流域地区的行政建置13-16
- 第三节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各民族地理分布及相互关系的形成16-23
- 小结23-24
- 第二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官方经略思想的演变24-30
- 第一节 明代由“恩威并施”到“改土归流”的政策转变24-27
- 第二节 清代“怀柔”式改土归流的政策的发展与变化27-28
- 小结28-30
- 第三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方秩序的建立与调适——以政治为例30-38
- 第一节 明清柳江流域地区的行政建置及官职机构设置30-34
- 第二节 官方政府建立政权象征的方式——建县修城34-36
- 小结36-38
- 第四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方秩序的建立与调适——以军事为例38-55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广西柳江流域地区的社会“动乱”状况及原因分析38-49
- 第二节 国家在军事上调控措施与地方秩序的重建49-54
- 小结54-55
- 第五章 国家“软性”调控: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的文教秩序建立与普及55-69
- 第一节 明以前文教治边思想的形成及变化55-58
- 第二节 明代文教治边的实施与地区差异58-63
- 第三节 清代文教治边思想的扩展与影响63-67
- 小结67-69
- 第六章 地方“隐性”适应:以地方性人物崇拜为例的神灵信仰69-80
- 第一节 地方官员的信仰崇拜——罗池庙与柳宗元信仰69-74
- 第二节 英雄式人物信仰的塑造与地域扩展74-79
- 小结79-80
- 第七章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地方秩序建立特征和经略得失80-83
- 第一节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方秩序建立的特征分析80-82
- 第二节 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地区官方经略的得失与效果82-83
- 余论83-85
- 参考文献85-90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柳江中上游地区粤语语音特点概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金晶;;晚清华侨政策转变的阶段性突破及价值取向[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邓开颂;;十六至十八世纪澳门在中西科技文化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上)[J];当代港澳;1994年02期
4 闫金伟;;引漳入卫及其对鲁北沿运地区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小鸽;;浅谈贫困地区主动脱贫问题——从明清晋商谈如何走出贫困[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吴海波;罗习珍;;20世纪以来中国私盐史研究述评[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3 徐嗣芳;;抢救濒危历史林业契约文书之我见[A];“纪念建国60周年”档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5 李仁;;回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日根 厦门大学历史系;民间“自域”:明清东南海洋区域治理的亮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农月枫;广西:抗御天灾加减法[N];中国气象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黄永卓 特约记者 莫文新;广西化企严阵以待抗洪涝[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卢国能;漳州古瓷窑 “克拉克瓷”与对台贸易(下)[N];闽南日报;2010年
5 ;搞好防汛抗旱维护社会稳定(18日)[N];中国水利报;2002年
6 记者 叶子;补遗拾珠收获大[N];柳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银雁;两广经贸合作大提速[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8 卢燕平;徽商和徽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李运涛 张文德;“两广”携手渐入佳境[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10 张鹏,李丰;投资外省电力 广东借鸡生蛋[N];中国经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凡松;郡县的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何丽;柳州城市发展及其形态演进(唐~民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军;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6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夏泉;明清粤港澳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1552-1911)[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晨宏;明清广西柳江流域官方经略与地方秩序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刘统圳;明清陕北灾荒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3 杜真真;明清山东妇女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刘少伟;明清山东历任巡抚考略[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采梅;明清广东新安县城市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贾显锋;广西柳江致洪暴雨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叶丽芳;明清安康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仕品;贵州喀斯特河谷柑橘园土壤与树体养分及其对结果、品质的影响[D];贵州大学;2007年
10 张新志;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献在中国的传播[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2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8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