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公民主义与现代世界公民主义
本文关键词: 世界公民 政治哲学家 永久和平论 斯多葛学派 citizen 罗马时期 希腊化 政治理想 万民法 第欧根尼 出处:《哲学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世界公民"这个术语起源于古希腊的Kosmopolites(World-citizen)~①,斯多葛学派(从早期到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很多哲学家都阐述了自己的世界公民主义立场。但是大部分现代的世界公民主义观点都继承自康德。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政治哲学界出版了大量关于"世界公民主义"的著作和研究论文。政治哲学家们对世界公民主义重新产生了兴趣,而大多数人的兴趣是受康德启发的。康德在晚年的一系列论文、特别是《永久和平论》中表达了深邃的世界公民思想。这些
[Abstract]:The term "world citizen" originates from KosmopolitesWorld-citizen in ancient Greece, and many philosophers of the stoic school (from the early days to the Hellenization of Rome) have expressed their position on world citizenship. Populist ideas are inherited from Kant. Since -10s, Political philosopher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have published numerous books and research papers on "World Citizenship". Political philosophers have renewed their interest in world citizenship. And the interest of most people was inspired by Kant, who in his later years, in a series of papers, in particular the Theory of permanent Peace, expressed profound ideas of world citizenship.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道德理论阐释史研究”(编号11YJC7200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国琴;;奥特弗利德·赫费的世界公民理论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成龙;;邓小平的“世界公民”思想[J];领导文萃;2011年15期
3 李庆伟;萧婉玲;;谁是“世界公民”?——香港中学生对世界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J];青年探索;2011年04期
4 帕沃尔·瓦波那,张高;非国家政治:环境保护主义与世界公民政治[J];绥化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5 丁东;世界公民的人文底线[J];文明与宣传;2002年10期
6 朱雨晨;许倬云:做学术界的世界公民[J];南风窗;2004年23期
7 源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公民[J];时代风采;1997年02期
8 赵进中;;世界公民社会道德理念的现代性——以德国理论为视角的探讨[J];北大史学;2011年00期
9 ;“世界公民”[J];源流;2005年12期
10 吴晓芳;;人人都是“世界公民”[J];世界知识;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Leong Li Ting;;今天的志愿者,明天的世界公民(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西拉·本哈比;许f3宁;;世界公民体制与民主——从康德到哈贝马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达林;灾难中站起“世界公民”[N];法制日报;2011年
2 傅达林;灾难教会我们做“世界公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张红;世界公民,梦难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武汉 职员 采桑子;留学生应首先学会当世界公民[N];长江日报;2013年
5 郭万盛;看台上的世界公民意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洪波;如何做一个“世界公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田德政;以世界公民心态对待外国人[N];贵阳日报;2007年
8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研究型大学要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李兰芬 □本报记者施艳秋;世界公民的责任和承担[N];苏州日报;2005年
10 龚英 杨莎静 陆菲;致力培养“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的名校长[N];江阴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秀娟;多维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世界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磊;中国大学世界公民培养课程之文化选择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井永洁;《世界公民》里的中国形象[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张晓璐;赫费世界公民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旭颖;我国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5 陈洁;后世博时代的中学世界公民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晶菁;哥尔斯密《世界公民》中被挪用的中国形象[D];湘潭大学;2013年
7 吴能武;后民族结构与世界公民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启红;全球化时代中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现状与世界公民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治伟;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永久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马媛媛;网民国际化对我国政治稳定影响论析[D];东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0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1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