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宪政结构中的谏议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8-02-15 14:11

  本文关键词: 宪政 谏议 儒家 儒士 他律 出处:《天府新论》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宪政主义假定,任何个人既理性有限,又有人性弱点,若要使个人能够满足公共事务的要求遵行民意和天道,就要有一套监督约束政治人物的制度,以弥补其个人缺陷。儒家传统既强调政治人物的自律,以及改朝换代的他律形式,又注重建立谏议监察制度,对君主的过失加以批评和纠正。这一制度是君主制"体制内"的限权机制,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实践中有着积极意义和实际功用,并形成了"君过必谏"的谏议文化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这种制度与文化在今天没有完全实现民主制度的社会中仍有借鉴价值,即使在民主社会中也有补充作用。要求批评政治人物的文化也是"自由表达"原则的重要的中国资源,鼓励年轻谏官的传统也支持年轻人表达意见的风尚。
[Abstract]:Constitutionalism presupposes that any individual has both limited rationality and human weakness, and that, if an individual is to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public affairs and comply with public opinion and providence, there must be a system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for politicians,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its personal defect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not only emphasized the self-discipline of political figures, but also emphasiz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remonstrance and discussion. To criticize and correct the monarch's fault. This system is the power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the monarchy "system",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nd formed the remonstrating culture of "you must remonstrance" and the spirit of literati and bureaucrats who took the world as their duty. This kind of system and culture still has reference value in a society where the democratic system is not fully realized today. Eve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the culture of criticizing political figures is an important Chinese resource for the principle of "free expression", and the tradition of encouraging young admonishers also supports the tradition of young people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作者单位】: 天则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分类号】:D092;D6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雪玲;论唐代的封驳制度[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2 宋靖;;封还词头与北宋的封驳制度[J];史学月刊;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水龙;曹洁;;《近思录》产生背景谫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张晓纪;;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3 张晓纪;;清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张yN;;从“专行诰词”到“分押制敕”——北宋外制官在诏令颁行程序中的职事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董文静;;南宋台谏取代执政政治模式的形成——以董德元为线索的考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禹玉环;;论清代贵州书院的特征[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7 孟庆阳;;唐前奏议类文体论——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中心的文体考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8 胡昭曦;;唐代张九宗书院建立时间探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马桂菊;;明清时期襄阳府书院初探[J];成功(教育);2007年07期

10 江凌;蔡志荣;;试论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教育与书院[J];长江论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双悦;;从书院学规浅谈当今高校德育[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明静;大历、贞元文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化晓方;西汉散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春林;南宋初期的冤狱与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柯;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中学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宋祥;中国古代劝学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晨光;唐代司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銮;元代地方监察法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蒋连香;关于教育惩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3 朱厦飞;比较视域下完善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德恒;唐代武周时期诗歌略论稿[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晓芝;李华古文创作与盛唐儒学觉醒[D];西南大学;2011年

6 褚瑞;嵩阳书院办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叶林;大学章程立法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8 韩珂;晚清新式学堂之创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宿娜;新世纪大学生社团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红兵;居洛士宦与北宋神哲朝政[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增香;明代六科给事中浅议[J];东疆学刊;1995年04期

2 张东光,李中;唐宋中书舍人院名物制度述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吴枫;关大虹;;封驳制度与唐初政治[J];历史教学;1982年11期

4 张东光;唐宋时期的中枢秘书官[J];历史研究;1995年04期

5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兼论中古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6 王雪玲;论唐代的封驳制度[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7 祁德贵;论唐代给事中的主要职掌[J];中国史研究;1995年01期



本文编号:1513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13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