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研究范式的历史转换
本文关键词: 市民社会 道德范式 政治哲学范式 文化社会学范式 出处:《浙江学刊》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市民社会范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亚里士多德在道德范式的意义上首次使用这一范畴,将市民社会与野蛮社会相分离,并由西塞罗明确下来,使古典意义的市民社会范畴沿用到近代;黑格尔将"使用了数个世纪"的市民社会范畴在政治哲学范式内进行"翻新",以自由个体为基础的市民社会概念被置入法权哲学体系之中,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准备了直接的理论资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同属于政治哲学范式,但他对于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提出了不同于黑格尔的解决之道;葛兰西游离于主流的政治哲学范式,在市民社会理论传统中形成了一道风格独特而迥异亮丽的"景观",奠立了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影响了后现代的市民社会研究路径。
[Abstract]:The origin of the category of civil societ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imes. Aristotle used this catego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ense of moral paradigm, separating the civil society from the barbaric society, and making it clear by Cicero. To make the classical meaning of the civil society category to the modern times; Hegel has "renovated" the category of civil society,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in the paradigm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based on free individual is put into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legal right. Marx's civil society theory belongs to the paradigm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but he puts forward a solution different from Hegel's to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tradition of civil society theory, Gramsci formed a unique and different "landscape" in the tradition of civil society theory, which established a new paradigm of cultural sociology research and influenced the research path of post-modern civil socie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BKS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强;;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功;李昂;;葛兰西文化理论旨要及其意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董学文;;试论文学价值和价值系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黄谋琛;;社会规则的外延和类型[J];兵团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4 曹晓飞;张忠江;;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聂海杰;;马克思意识形态范畴的历史变革及其多维内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董伟武;;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论全球性生态正义的实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刘国光;;关于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8 刘希良;侯旭平;;论哲学内涵的维度及其教学方法[J];创新;2014年02期
9 刘圣兰;陶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学模式的现实启示——基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探索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02期
10 詹宏伟;;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和解——兼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条独特途径[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丽艳;王海传;;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提升的同向性的人学追问[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于洪生;;文化视域下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3 白刚;;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模式的转换[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二辑)[C];2011年
4 刘继高;夏从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视阈下少数民族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岑孝清;;文化的科技创意与人的自由发展[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田心铭;;文明进步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思想的一点理解[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核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第一期、第二期[C];2014年
8 王川飞;;马克思主义谱系中资本批判理论探析[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熊韵波;;生态概念的意识形态性探析[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刘晨晔;宋扬;;现代社会视域下坚持群众路线问题的思考[A];“改革与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程秀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宏波;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慧慧;论民事行政裁判执行的检察监督[D];山东大学;2010年
4 戴雪丽;劳动社会化与社会现代化[D];东华大学;2011年
5 范玲;论斯大林的民族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鸿岩;过渡时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教育改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端;超现实主义电影空间类型的比较[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8 郭少华;马克思主义权威观及当代价值[D];河南大学;2011年
9 冷运生;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哲学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张羽;强迫劳动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郁建兴,吕明再;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J];求是学刊;2003年04期
2 乔治·J·麦考尔;黄觉;;国家建设和市民社会之教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8年03期
3 刘家晖;;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关系[J];世纪桥;2009年17期
4 梅利莎·莱恩,闫月梅;汤姆·潘恩和市民社会[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3期
5 夏立安;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良性化的思考[J];齐鲁学刊;1997年04期
6 T.A.墨子刻,陈振华;中国历史背景下的西方市民社会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7 余新忠;中国的民间力量与公共领域——近年中美关于近世市民社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习与探索;1999年04期
8 胡万钟;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和统一[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3期
9 何历宇;市民社会的演变及基本理念[J];学术研究;2000年04期
10 王兆良,朱梅福;简析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兼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2 韩立新;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
3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从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N];温州日报;2008年
4 王新生;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N];学习时报;2008年
5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灵魂[N];东方早报;2012年
6 蓝旭明 杨威;“市民社会”与反腐败[N];检察日报;2003年
7 秦德君;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下)[N];发展导报;2001年
8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Civil Society意涵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肖巍 钱箭星;社会党与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治理[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
本文编号:1514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1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