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葛兰西论知识分子与领导权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8-02-16 06:33

  本文关键词: 葛兰西 有机知识分子 领导权 出处:《商业时代》2013年3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葛兰西修正了马克思的知识分子概念。判断知识分子的标准不在于是否从事智力活动,而取决于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发挥的社会职能。葛兰西据此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传统的和有机的。葛兰西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是出于其构建领导权的政治目的。
[Abstract]:Gramsci revised Marx's concept of intellectuals. The criterion for judging intellectuals is not whether they are engaged in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Depending on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function, Gramsci distinguishes two types of intellectuals: traditional and organic.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
【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效应研究”(编号:2011BSJJ092)
【分类号】:B089.1;D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殷旭辉;;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辨析[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郭丹;;漂泊在失忆之城里的“外省人”——从“外省人”的写作身份比较朱天心、林白的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阎敏;;想象的真实——简谈“丰收成灾”小说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张娴;;身份定位、性别意识与自我奔突——谈丁玲《在医院中》的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姜会永;;行走在“边缘”——30年代林庚自由诗内容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吴国杰;;流亡知识分子的个人文化倾向——亨利·詹姆斯和詹姆斯·乔伊斯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张隽;;身份的焦虑——处于边缘的《青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10 李冠华;何妍;;虚构与现实——略萨小说诗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白草;;张承志视野中的鲁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陈占彪;;论知识分子的专业性与公共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倪稼民;郝宇青;;从建构到失语——社会变迁中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知伟;;儒家理想人格对构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论的借鉴意义[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3 孙潇雨;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突围和迷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冉;灵魂的叩问与救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6 吴凝眉;危机与拯救:戴维·洛奇的小说主题[D];南昌大学;2010年

7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8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佩;王蒙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犬儒主义倾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群友;;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年09期

2 李维意;赵雪芬;;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启示[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胡爱玲;;葛兰西对“意识形态”实践功能的阐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罗兰;;葛兰西研究在中国[J];哲学动态;1990年12期

5 郑楚宣;葛兰西“现代国家”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评介[J];理论前沿;2000年08期

6 丁增锋;史翠婷;;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伍俊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J];理论月刊;2009年10期

8 李知恕,黄金辉;葛兰西实践哲学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杨平;;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陈亮,陈刚;试析葛兰西的全球治理思想[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国宏;;论葛兰西的知识道德集团理论及现实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吴昕炜;;葛兰西对“感性的人的活动”的阐释[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W.F.豪克;孙晓丽;;从马克思到葛兰西—从葛兰西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5 南丽军;;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再思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10 王平;;辨析与反思: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炳辉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剖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早期鲍曼:用马克思主义测量历史的起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中央编译局 陈喜贵;“革命”淡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袁贵仁 杨耕;马克思与我们同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袁贵仁 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N];学习时报;2009年

8 丹尼尔·本赛德(Daniel Bensaid)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 聂大富 译;“我们不可能抛弃历史而重新开始”[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N];学习时报;2009年

10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李佃来;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吕连凤;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3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4 胡兵;“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本原则论纲[D];清华大学;2006年

5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宇兰;“同一性思维”的意识形态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7 谈立玲;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娅;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2 胡雪萍;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李彦娟;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实践”概念[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李艳;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蔡玉华;论葛兰西“实践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效应[D];河南大学;2007年

6 孙n,

本文编号:1514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14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d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