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仁 夷 相人耦 德治 仁政 慎刑 恤sD 出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但根据卜辞序数刻写的规律和习惯,此说是值得商榷的。金文中的"仁"字,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其结构形态可谓一脉相传。"仁"源于东夷风俗。"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对应匹配。周人在殷人"相人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德"的观念。孔子则将"人相偶"提升为"人己和"的新道德。自此"仁"升华为君子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社会的理想。"仁"在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孝悌",在超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忠恕"。"仁"所具有的对偶式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活动施以巨大影响,成为推动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杠杆。
[Abstract]:"benevol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concept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word "benevolence" was first found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ut the mainstream view in academic circles is that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do not have the word "benevolence". The most critical opinion is that "two" on the right side of "Ren" is actually "the number of omen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rules and habits of engraving the ordinal number of inscriptions, this theory is debatable. It can be seen in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Yi Boyi Gui Ming", the early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u Boshu Fu Gui Ming", and the bronze inscription of Zhongshan King's Tomb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enevolence" originates from the custom of Dongyi.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benevolence" is that "man is coupled" (man to person) that is, people match each other. The Zhou people created "virtu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 of "mutual coupling" of Yin people and people. Confucius elevated "man to man" as a new morality of "personal harmony". Since then, "benevolence" has been sublimated as the superior quality of a gentleman and the ideal of a beautiful society. "benevolence" is embodied as "filial piety" in the blood group, and in the super.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and "benevolence" have the dual mode of thinking in the consanguineous group. It exert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becomes the spiritual lever to push the ancient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from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渊源与流变”(编号13AFX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孟世凯;;甲古文中“礼”、“德”、“仁”字的问题[J];齐鲁学刊;1987年01期
2 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J];文物;1979年01期
3 白奚;“仁”与“相人偶”——对“仁”字的构形及其原初意义的再考察[J];哲学研究;2003年07期
4 白奚;“仁”字古文考辩[J];中国哲学史;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昱春;;英雄的成功与制度的失败——《席方平》中诉讼制度的社会学分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沈天水;;宋元公案小说与宋元法律[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3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7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卞利;;明清时期婚姻立法的调整与基层社会的稳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曹婷婷;;个案视角下晚清江浙乡村地区婚姻的缔结与离弃——以清代刑科题本为例[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陈若英;;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严奴国;刘恒;陈长均;;关于调整检察院组织法结构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许学仁;;出土文献中先秦儒家德目考辨二则[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艳丽;河北出土商周青铜礼器、杂器铭文辑证[D];河北大学;2009年
2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sノ,
本文编号:1530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3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