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视角下社会排斥的拯救
本文关键词: 社会公正 社会公平 社会排斥 拯救 出处:《社会科学家》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公正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试图追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公民能够获得公平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同样的规则和透明的分配。但是,不可否认,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存在对弱势群体的排斥现象,这种排斥将部分人群边缘化,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几近隔绝——这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相悖。因此,在当今环境下,在社会公正的视角下实现社会排斥的拯救,通过反社会排斥的努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消除贫困与障碍,淡化歧视与偏见,实现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的剖析,阐述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及其诉求层面,探究了社会排斥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公平与反社会排斥意愿的实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Abstract]:Justice is an atmosphere that any society seeks to pursue, in which citizens are given equal rights, equal opportunities, the same rules and transparent distribution. The exclus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may exist in any society, which marginalizes parts of the population and is almost isolated from normal social life-contrary to the pursuit of social equity. To realize the salvation of social excl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justice, to eliminate poverty and obstacles in a wider scope, to desalinate discrimination and prejudice, and to achieve a safe and just so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efforts of anti-social exclusi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is proposition,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its appeal level,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finally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equity and anti-social exclusion i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彬彬;;从社会公正看残疾人的社会排斥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 林闽钢;董琳;;欧盟反社会排斥政策探讨[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年01期
3 熊光清;;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J];国际论坛;2008年01期
4 郑勇;反社会排斥:支持弱势群体的政策选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蒲新微;;减少社会排斥是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出路[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彭华民;黄叶青;;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发展研究——以劳动力市场问题为例[J];社会工作;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志勇;;人与制度关系的哲学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颜运秋;陈健誉;;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郑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大学发展创新的代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阳;;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之应然路径与实然选择——以制度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云忠;;《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话语变迁[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燕;;异种角膜移植的伦理考量[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清华;国际商事仲裁自裁管辖原则消极效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唐环;论社会公正及其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阳光;扶贫助困 共建小康 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召开——回良玉出席并讲话 邓朴方作工作报告 王新宪作会议总结[J];中国残疾人;2004年11期
4 夏吟兰;;我国残疾人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2006年06期
5 克莱尔·肖特;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6 伊莎贝拉·格伦伯格;人人有工作:社会发展峰会之后我们学会了什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7 乌德亚·瓦格尔,刘亚秋;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1期
8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9 阿马蒂亚·森,王燕燕;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3期
10 彭华民;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J];南开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制衡发展与公平[J];今日中国论坛;2010年05期
2 陆斌;;实现社会公正,构建责任政府——读《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J];新学术;2007年01期
3 董建萍;试论加强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基础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紧迫课题[J];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齐海丽;张晓军;;政府在维护社会公正视域中的责任定位[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5 桑玉成;;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6 刘强;;实践机会平等理念 推进社会公正进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04期
7 齐海丽;张晓军;;社会公正视角下的政府责任[J];武汉学刊;2007年04期
8 王兴伦;;试析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的行政文化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吴忠民;;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争论[J];探索与争鸣;2007年06期
10 张全锋;秦宏毅;;浅谈社会转型期社会公正的构建原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2 宋海娜;;公民公正意识的基本含义[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3 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楚明锟;周军;;作为价值取向的责任:一种公共行政的视角[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国栋;吴家华;;西方公平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作用[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乔耀章;;略论政府和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李淑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前沿问题——“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8 黄力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家发展模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肖巍;;“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的一个标本——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国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中国现实——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坤;社会公正不应为“小集团利益”让路[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姚 洋;法治的不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3 姚洋;民主的缺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姚洋;转轨中国的社会公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徐鸿武;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理论[N];北京日报;2006年
6 何鹏程 靳义亭 陈爱茹;左翼政党的“新社会主义”思想[N];组织人事报;2009年
7 鲁军 吴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N];大连日报;2005年
8 姚洋;社会公正的四个层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9 管小青(作者单位:蕲春县工行);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N];黄冈日报;2005年
10 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N];协商新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徐晓海;制度公正的日常生活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3 严俊;民主的价值及其条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张季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田春芳;发展中国家社会均衡发展与政府作用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宋增伟;制度公正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齐宝江;政治公平与和谐社会[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9 宋敏;新公共行政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晓靖;实质自由与社会发展——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雅林;论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志鹏;论网络民主及其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晋;罗默社会公正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5年
4 关亦宸;罗尔斯正义理论及其借鉴意义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洪波;和谐社会的寻求[D];贵州大学;2008年
6 刘露;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公平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7 雷清海;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霞;约翰·罗默公正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王冠军;先秦时期“公”概念的历史演变[D];河南大学;2009年
10 陈列明;论网络舆论监督推动社会公正的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0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3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