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亨廷顿的福山——从保守主义到保守的自由主义
本文选题:亨廷顿 切入点:福山 出处:《学术界》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第三波民主化非但没有带来"历史的终结",反而因非西方国家的民主转型而导致的民主回潮和普遍的无效治理而终结了"历史终结论"。对时代极为敏感的福山又适时地提出了政治秩序原理,即时序性的强国家—法治—民主问责,是构成良政的基本制度。在我们看来,福山的政治秩序原理其实是回到40年前《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基本观点乃至基本论述,亨廷顿强调时间性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权威—秩序—发展"的政治方案,这是福山政治秩序原理的直接思想资源。因此,福山的政治秩序原理没有什么思想性贡献。如果说亨廷顿是典型的战略保守主义者,福山的立场则从自由主义演变为保守自由主义。
[Abstract]: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not only did not bring the "end of history", but also ended the "theory of the end of history" because of the return of democracy caused by the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of non-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 general ineffective governance. Fukuyama, who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the times, also.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order was put forward in due course. That is, the time-series strong state, the rule of law and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is the basic system that constitutes good governance. In our view, Fukuyama's principle of political order is actually a return to the basic viewpoint and even the basic exposition of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y" 40 years ago. Huntingt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imefulness 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tical scheme of "authority-order-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direct ideological resource of Fukuyama's political order principle. Fushan's principle of political order has no ideological contribution. If Huntington is a typical strategic conservative, Fukuyama's position has evolved from liberalism to conservative liberal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批准号为16XNLG10
【分类号】:D082;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运麟;政治权威现代化与政治稳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郭国祥;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政治权威[J];探索;2003年01期
3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J];理论参考;2003年07期
4 张体魄;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强化党的政治权威[J];党建研究;2004年08期
5 丁志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树立文明政治观[J];人大研究;2007年01期
6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转型与发展[J];理论探讨;2007年03期
7 朱斌;;传统中国政治权威的建构与解构[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文涛;;论法治对政治权威的约束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9 G.阿尔蒙德 ,李黎;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8期
10 顾国泉;;考古材料与政治权威[J];读书;1989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励;;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郭国祥;郭曙岩;;全球化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发展[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侯风云;;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动力[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7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8 蔡小平;;政治与道德[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与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紧跟;;试论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基本条件[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振国;政治权威与民主、法制[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2 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02年
3 吴毅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权威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萧功秦;驳中国经济崩溃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赵虎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性[N];学习时报;2005年
6 齐三平;为什么要坚决抵制“军队非政治化”[N];解放军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吴铭;乌克兰转型中的宪政权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梁莹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发展中的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李乔;《历史决议》既是政治权威,又是理论权威[N];北京日报;2006年
10 市委党校 匡永琼;培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光;政治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雷振文;转型期中国政治秩序调适路径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4 鞠健;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8 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D];吉林大学;2008年
9 袁柏顺;寻求权威与自由的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许丽英;提高党的政治权威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鹏;中国公民非传统型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向东;当代中国微博政治参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曹帅;转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倩楠;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7 菅茂峰;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和瑞云;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冷漠现象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9 米耀乾;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栋荣;邹谠“中国政治研究”析论[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94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9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