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
本文选题:民族国家 切入点:认同构建 出处:《政治学研究》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民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本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安排。因此,获得并保持一定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构建国家认同也成为民族国家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民族国家"多族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认同构建就成为民族国家必须优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有两种模式比较突出和典型,并具有普遍性和巨大的影响:一是"民族模式",一是"族群模式"。前者为苏联、中国采用,后者为欧美国家普遍采用。不过,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不过是解决"族"与"国"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具体方式。从总体趋势和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内国民享有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越是广泛和深厚,越是容易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国家认同;反之,一个国家内国民分化或形成了各种刚性的社群组织,国家的认同就难免被这些刚性化的社群的认同所分割,从而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Abstract]:The nation-state is a form of state, essentially a set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guarante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ate. Therefore, obtaining and maintaining a certain 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nation-state.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henomenon of "multi-ethnicity" of nation-s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has becom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that the nation-state must solve first. There are two models of nation-state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ich are relatively prominent and typical, and have universal and great influence: one is the "national model", the other is the "ethnic group model", the former is adopted by the Soviet Union, adopted by China, and the latter is generally adopted by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long history of mankind, different modes of building national identity are only concrete way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n" and "state". The broader and deeper the common values are, the easier it is to build a stronger national identity; conversely, the nationals of a country divide or form rigi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he identity of the state is inevitably divided by the identity of these rigid communities, which leads to greater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2期
2 杭聪;;国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和国民经济福利——兼与陈晓律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0年04期
3 郭忠华;;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J];现代哲学;2012年01期
5 贺东航;谢伟民;;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4期
6 宋新伟;陈占芳;;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及途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7 吴瑞财;;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3年10期
8 周林刚;;互相竞争的人类联合模式与国家认同问题[J];历史法学;2010年00期
9 李崇富;王卓君;何华玲;詹小美;王仕民;周光辉;刘向东;门洪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10 王树亮;;国家认同对象体系的“三层四维”结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甘肃省委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践;宗教与民族国家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记者郑成宏;国家仍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参与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 西尼萨·马里塞维奇 曹帅 编译;“国家认同”抑或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颖;文化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琴;论公民国家认同的传统文化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孟融;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法律维度[D];吉林大学;2016年
3 胡乃丽;社会资本对国家认同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艳;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5 罗淳;当代中国推进国家认同建设的路径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白皓;软传播对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曹娅;国家认同影响因素比较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8 刘梦宇;从《西藏日报》的评论看媒介对国家认同的塑造和传播[D];暨南大学;2014年
9 赵春香;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冲击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10 马升翼;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公民国家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97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9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