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

发布时间:2018-03-11 08:50

  本文选题:新史学 切入点:政治史 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政治史在传统历史撰述中曾居主导地位,但在西方新史学排斥政治史的取向影响下却滑至边缘。新史学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地,也带来了需要正视的"碎片化"问题。历史研究中的学科整合有多种选择,但就转型中的民国而言,由于政治在民元之后38年间已构成无处不见其身影的存在,套用"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极端表述法,似乎也可以用"全部民国史都是政治史"来强调民国政治史研究的重要性。加上与其他历史部类的内在关联,政治史尤其是民初15年的政治史可望作为整合已呈"碎片化"趋势的民国历史研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术进路。但政治史学者也不应坐享前人的恩惠,不思进取。前些年国外政治史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翻"新",并对政治史的本色保持必要的学科认同,由此形成的"新政治史"取径,或许预示了民国政治史研究的希望。
[Abstract]:Political history once occupied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writing, but it slipped to the ed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new historiography, which rejected political history. There are many options for discipline integration in historical studies, but in the cas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ransition, the existence of politics in the 38 years since the people's Yuan Dynasty has been nowhere to be seen. Applying the extreme expression that "all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t seems that "all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political history" can also be us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olitical history, especially the 15 years of political histor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s expected to be regarded as an integral academic approach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has shown a trend of "fragmentation", but the scholars of political history should not sit back and enjoy the benefits of their predecessors. In the past few years, foreign political history has turned "new" on the basi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maintained the necessary discipline identity to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history. The "new political history" thus formed may herald the hope of studying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区域历史与民族研究基地;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SKGT201101)
【分类号】:K258;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3 于沛 ,王子今 ,张国刚 ,杨念群 ,杨奎松 ,沈志华 ,罗志田 ,茅海建 ,赵世瑜 ,徐蓝 ,桑兵 ,阎步克 ,彭小瑜 ,葛兆光 ,虞和平;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J];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4 罗志田;;非碎无以立通:简论以碎片为基础的史学[J];近代史研究;2012年04期

5 王笛;;不必担忧“碎片化”[J];近代史研究;2012年04期

6 杨天宏;;曹锟“贿选”控告的法律证据研究[J];历史研究;2012年06期

7 刘军;政治史复兴的启示——当前美国政治史学发展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2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3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王越旺;;中学历史新课改与高师历史教学[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金久红;;从《史记》采撰特点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8 张文涛;;共时性与历时性: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近代史学的分途[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9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曦;从“文史异辙”看“正史”传记的缺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佴荣本;;论文学史著的形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志龙;多重情景下的学术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6 祝勇;革命语境下的语言暴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黎俊祥;近代史料笔记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李秀原;民国宪政体制的选择与变迁[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郭辉;民国国家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4 沈伍林;何乔远《名山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宗珍;议会在中国的兴起[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尹丽峰;“六经皆史”的近代诠释及其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相森;民初大理院法令解释制度研究(1912-1927)[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桂平;史料教学——不可或缺的历史教学方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10 罗洪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里峰;;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2 李里峰;;“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J];近代史研究;2008年01期

3 王笛;;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9年01期

4 徐秀丽;;从引证看中国近代史研究(1998—2007)[J];近代史研究;2009年05期

5 陈勇;学科交叉、比较研究与世界史新态——当代世界史研究略议[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1期

6 程kW;社区精英群的联合和行动——对梨园屯一段口述史料的解说[J];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7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J];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8 李里峰;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兼论《历史研究》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J];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9 于沛 ,王子今 ,张国刚 ,杨念群 ,杨奎松 ,沈志华 ,罗志田 ,茅海建 ,赵世瑜 ,徐蓝 ,桑兵 ,阎步克 ,彭小瑜 ,葛兆光 ,虞和平;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J];历史研究;2004年04期

10 王奇生;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军;[N];光明日报;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前;天灾人祸知多少[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2 车前;肉刑和绞架威慑下的治安[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3 车前;人往高处走,家往低处搬[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4 赵世瑜;;扩张史家视野 顺应史学潮流——重读鲁宾逊《新史学》的思考[J];读书;1987年10期

5 车前;磨坊——第一次“工业革命”[J];世界博览;2005年06期

6 张琳栋;;论特纳的“新史学”思想[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刘军;多彩的自由之旅——读《美国自由的故事》[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1期

8 李春雷;;留美生与民国时期的历史教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J];历史教学;2006年11期

9 蔡家勇;;论何炳松的史学研究及其史学思想特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10 张广智;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前景[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虞和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科创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赵馥洁;;《乾县民国史稿》序[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3 鲁冰;克扬;;“新四军的历史首先是一部政治史”——喜读白寿彝教授贺信[A];铁流: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专辑——新四军统一战线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5 徐泓;;全面的明代政治发展百科全书——读张显清、林金树主编的《明代政治史》[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6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现代西方政治史学的发展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1年

2 曾国庆;关于近代西藏历史的一部佳作[N];西藏日报;2007年

3 郑兴 胡楠;日本大选:经济决定政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韩毓海;大历史视野下的科学发展[N];人民代表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马寅秋;从单一政治史研究走向综合研究[N];团结报;2011年

6 刘军;雅克·勒高夫:摆脱恐惧的新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庞冠群;西方九位著名新史学家对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吴健礼;元朝对藏区的统一和对乌思藏的施政[N];西藏日报;2007年

9 吴健礼;元朝对藏区的统一和对乌思藏的施政[N];西藏日报;2007年

10 吴健礼;元朝对藏区的统一和对乌思藏的施政[N];西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金林祥;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5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8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识分子群体宪政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衡芳珍;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常刚;梁启超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思祥;河南善后救济分署研究(1946—1947)[D];河南大学;2007年

8 朱景朝;传播学视角下近代中国留学生西学东渐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9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屠庭;梁启超之法史学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7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97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9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