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排斥与政治稳定——亨廷顿的政治稳定观

发布时间:2018-03-13 00:29

  本文选题:政治稳定 切入点:政治排斥 出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什么现代性带来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则带来政治动荡,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却不是相应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什么城市会成为政治动荡的大本营?亨廷顿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政治吸纳能力不足而导致了政治排斥问题,发展中国家要增强政治稳定,必须通过提高政治的制度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政治排斥问题,增强政治吸纳能力。
[Abstract]:Why does modernity bring political stability while modernization brings political instability? why does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bring about correspo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Why is the city a stronghold of political unrest? Huntington conducted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sidering that the deep cause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exclusion due to insufficient politic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must enhance political stability by raising the level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exclusio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political absorp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边疆治理中的政治吸纳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YB2011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杨立华;政府能力和政府权力的新理解——一种产品分析的方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陶国宏;价值、路径与制度——当前中国政治发展浅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赵志刚;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7 章征科;略论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刘力;;论民主的内涵与原则[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毛锋;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王福兴;社会转型和大众的政治参与──英国个例分析[J];北方论丛;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强奎;;论政治整合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彭红艳;刘伦文;;国家与乡村关系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李妙颜;;缓解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途径探讨[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肖细明;贾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燕继荣;;对于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思考[A];中国改革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晓律;;正确总结国际共运的历史教训[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王庆五;;论当代中国渐进性政治改革的价值及定位[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王婷;;社会自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邵晓光;;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张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黄村为例[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王映松;社会财政理论与我国财政改革[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3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李周;法国共产党的“新共产主义”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宋福范;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张学森;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王强;市场导向下的中国农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淼;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廖扬丽;论我国转型期的政府权威[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乔湘流;邓小平政治参与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杨新光;试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权威现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楚永生;经济转轨时期政府职能的角色定位[D];西北大学;2001年

6 马霖;村民自治与中国民主化进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郑江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职能[D];郑州大学;2001年

8 牛利霞;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的制度分析[D];郑州大学;2001年

9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10 龚伟;印度核政策的演变与南亚安全[D];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乐为;;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2 蒲岛郁夫;赵晶;;政治参与和政治平等新论:亚欧十七国(地区)的比较分析[J];复旦政治学评论;2010年00期

3 杨鲁慧;马迎凤;;韩国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4 唐斌;;政治信任的概念、特征与价值[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2 伯特尔·奥尔曼;张双利;;政治科学是什么?它又应当成为什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3 柴宝勇;;论政党制度的分类、比较与评价标准[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玉兰;对秩序的新认识[N];学习时报;2011年

2 元正;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N];人民日报;2005年

3 祝灵君;当代比较政治学热点:经济与政治相关度研究[N];学习时报;2008年

4 刘春;二元社会结构与政治稳定[N];学习时报;2003年

5 记者郑成宏;国家仍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参与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褚松燕;宽容和参与:政治共识及其达成[N];学习时报;2009年

7 中国人民大学 李文海;为政以通下情为急[N];光明日报;2009年

8 胡润忠;政治文化与民主[N];学习时报;2010年

9 陈文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发展理论:转型社会的政治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上官酒瑞;现代政治信任建构需要新理念[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孟军;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D];浙江大学;2008年

2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3 严俊;民主的价值及其条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声;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蔡艳宏;对政治冷漠积极意义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3 吕燕;试论亨廷顿稳定民主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闻菁;参与民主理论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启示[D];长安大学;2009年

5 张和亭;论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对当前中国政治稳定机制建构的启示[D];华侨大学;2011年

6 卫立浩;论董仲舒政治哲学[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7 邱瑛;论儒家民本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8 郝海侠;全球化进程中公民与政府的互信与回应[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平;麦迪逊政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彭卫战;政治冲突论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4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04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2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