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引导

发布时间:2018-04-03 00:14

  本文选题:政治意识 切入点:引导 出处:《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正确地引导政治意识健康发展以适应现代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此为主题,试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执政党和政府有效地引导政治意识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且探索执政党和政府正确引导政治意识的对策思路。全文结构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各部分内容概述如次: 导论部分首先对政治意识、政治意识与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引导、政治意识引导与政治社会化等涉及论题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作出界定与辨析,其次从理论诉求和现实诉求两个方面阐述了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三对政治意识研究和政治意识引导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最后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作了说明。 第一章着重论述了当代中国政治意识的发展状况。首先从当代中国主导政治意识的确立背景和内涵以及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引导的相关实证考量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发展的基本情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当代中国主导政治意识的指导性政治理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构成当代中国主导政治意识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层面的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主导政治意识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政治认同,但是离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尚有距离,人们展现出理念认同和实践脱节的矛盾心态。其次分析了当前政治意识引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政治意识公信力不高、政治思想传播不畅、政治意识引导的策略和手段有待更新以及执政党自身政治意识有待提高,制约了执政党和政府引领、调适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意识向主导政治意识发展的进程。 第二章紧随第一章提出的问题,分析了政治意识引导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一系列经济配套制度和经济生活方式的内在局限构成了经济基础对政治意识引导的制约性影响;保障公民知情权、政治参与、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制度欠缺导致了政治系统层面对政治意识新问题新变化时的制度性回应迟滞;降低民族自信后的盲目崇洋、遭受挫败后对社会主义的质疑以及由来已久的封建残余意识等尚不成熟的社会心理也阻碍了社会对主导政治意识的真正认同和接受;当前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的低潮徘徊和西方敌对势力加紧“颜色革命”的多元攻势则营造了政治意识引导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 第三章阐述了提升政治意识引导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求通过提升政治意识引导能力来帮助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动力、化解社会矛盾。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民主与法制的现实发展困境也成为政治意识引导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共产党人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执政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以及执政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问题,都对通过提升政治意识引导能力、促进执政党执政能力提高提出了迫切诉求。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成本、历史与现实基础以及相关社会心理都表明政治意识引导与国家安全密切相联,为应对目前国家安全遭受的政治意识威胁,,也迫切需要提升政治意识引导能力。 第四章在立足于认清制约政治意识引导的深层次原因和提升引导能力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执政党及其政府在政治意识引导过程中应该担当起的作用。首先,从发展完善政治理论内容和提高政治理论大众化水平的角度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其次,从大众传媒的创新、教育方式的变革、文化产品的优化供给、利用典型事件分析推动政治意识引导的地区互动和国际互动等几个方面改善政治意识引导方法。再次,通过厘清需求并配套制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利用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主导政治社会化进程。 第五章从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引导的关键主体入手,论述执政党如何提升引导政治意识建设的能力与水平。第一,执政党成员需要从明确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和明晰学习重点着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第二,深入研究引导政治意识的规律,重点研究如何夯实政治意识引导的客观基础的规律、如何把握政治意识引导的客体的特征规律、如何创新发展主导政治意识的规律、如何改进引导方式的规律等。第三,立足更开阔的文化视野认识政治意识引导的重要性,通过妥善协调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关系、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的关系,提高执政党引导政治意识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全文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引导为例的研究,从建构对话的立场出发,以一名中国学者的视角对政治意识引导问题展开学理讨论并提出看法,尝试将政治意识引导作为一个可广泛应用的研究范式,希望政治意识引导研究范式能够与政治社会化、政治认同等理论研究范式形成互补。全文的重点在于试图揭示政治意识引导的本真面目和中国政治意识引导的脉路及根源,探寻当下中国政治意识引导的新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电影表现当代生活[J];当代电影;2012年01期

2 周斌;;关于中国主流电影的理论探讨[J];当代电影;2012年01期

3 陈蔚;;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制度保障力面临的挑战剖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意识形态[J];读书;2006年08期

5 李春;;中国主流电影与中国主流电影的建构[J];东岳论丛;2012年02期

6 徐睿达;唐书红;刘宝强;;略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的战略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4期

7 应国良;政治意识过滤:实证主义批判的新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刘建飞;意识形态与冷战时期美国的对苏政策[J];国际观察;2001年01期

9 梅祖蓉;谭君久;;关于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评价与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10 徐勇,黄百炼;政治社会化与民主政治建设[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于建荣;[N];人民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杜榕;[N];人民日报;2012年

3 燕继荣;[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传能;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美国电影的政治意识形态秘密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龚小平;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其教育对策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李红利;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4 周淑华;和谐广州政治文化与人才战略互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5 张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宏;网络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杨学鹏;中学生公民政治意识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艳芳;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龙玉;新农村人现代性政治意识的生长逻辑[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10 袁道露;罗大经与宋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意识[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2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02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3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