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左翼思想的三次高潮
本文选题:左翼 切入点:右翼 出处:《文史哲》2014年01期
【摘要】:"左翼"和"右翼"或"左派"和"右派"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政治概念,但作为思想倾向,古已有之。现代西方左翼思想经历了三次高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潮是第一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保皇派和古典保守主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构成第二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古典自由主义。1960年代以来,新左派和新社会运动构成第三次左翼思想高潮,其对立面是新右派。以经济议题为焦点的第二次左翼思潮影响深远。但第三次左翼思想高潮却偏离经济议题和阶级对抗,其多元化趋势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中派崛起,两极均衡,中左派和中右派妥协调和的政治格局。从而,使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倾向宽容、开放和多样化。
[Abstract]:"left" and "right" or "left" and "right" are political concepts since the French Revolution.Modern western left-wing thought has experienced three climaxes.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bourgeois freedom in the Renaissance, religious reform and Enlightenment was the first climax of left-wing thought, opposite to the royalist school and the utopian socialism of classical conservatism in the 19th century.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anarchism constitute the second climax of left-wing thought, which is opposite to classical liberalism. Since 1960s, the New left Party and the New Social Movement constitute the third climax of left-wing thought, and the opposite is the New Rightists.The second left-wing trend of thought, focusing on economic issues, has a profound impact.However, the third climax of left-wing ideology deviated from economic issues and class confrontations, and its pluralistic trend cause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resulting in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School and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two poles.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compromise between the central left and the centre right.Thus, mak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ety political tendency tolerant, open and diversified.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D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辉;西欧传统左翼政党与新社会运动的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5期
2 周穗明;;“新社会运动”与未来社会——西方左翼理论家论“新社会运动”(二)[J];国外理论动态;1997年18期
3 赵林;美国新左派运动述评[J];美国研究;1996年02期
4 E.扎姆菲尔斯库 ,戴侃;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社会运动的各种看法[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5 萧功秦;;多元制衡视角下的新左派思潮[J];人民论坛;2011年01期
6 施龙;;理查德·罗蒂的文化左派批判[J];粤海风;2008年02期
7 蔡子强;;新社会运动中的博弈[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06期
8 闫海潮;;激进民主:产生动因及其批判性质疑[J];唯实;2009年05期
9 路;;当代西方的新社会运动[J];开放时代;1989年05期
10 亚当·沙夫,柴方国;需要一种新的左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玮;陈醇;;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社会动员分析——以抵抗艾滋病公共健康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为例[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2 王平;;美国左派的当前重建及其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3 孟鑫;;西方新社会运动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白吉尔;;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5 李月莲;;从“网络模式”分析:香港回归十年传媒教育运动的发展[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6 黎澍;;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7 刘传德;戴双翔;;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六)——英、法、美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楚刃;;学习董必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9 丁凤麟;;难以忘却的学术贡献——《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评介[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10 巴斯蒂;;从辛亥革命前后实业教育的发展看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的作用[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恒;卡察夫:从右翼走出[N];中国财经报;2000年
2 记者王大军;要政府为右翼学者开绿灯[N];人民日报;2002年
3 王芳;法国地方选举结束[N];人民日报;2004年
4 ;讨好美国,,日右翼开启新军事态势[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德国:铲除右翼温床[N];人民日报;2000年
6 新华社记者 孙占林;抵制大选 右翼政党给普京“添乱”[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本报驻韩国记者 王林昌;历史不容歪曲[N];人民日报;2001年
8 吴铮;借危机兴风作浪,美国右翼极端势力抬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戚德良 钟翠花;以右翼集会反对三方首脑会晤[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蓝建中 新华社特稿;日右翼放毒:中国挑起历次日中战争[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宋紫;毛泽东与中国私人资本主义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盛葳;历史的错位:J-F.米勒及其在中国的评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张荣艳;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曲升;美国外交史学中的“威斯康星学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7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勾文增;一九五○年代中国的科学批判[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刘小新;后殖民·本土论·左翼思潮[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琴英;“背叛文化”:六十年代美国青年文化运动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张寅杰;战后法国左翼思潮对“五月风暴”学生运动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 禚硕;俄国右翼政党研究(1905-1917)[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震;中产阶级与新社会运动[D];南京大学;2013年
5 章志萍;新基督教右翼与当代美国政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6 宣朝华;试论基督教右翼的政治参与路径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7 施清秀;论日本新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白丰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运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建;“九一八”前后中共关于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徐秋红;对先锋思潮的透彻观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4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0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