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国家的“相对自主性”——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上层建筑难题

发布时间:2018-04-04 04:17

  本文选题:上层建筑 切入点:国家理论 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上世纪70年代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引发了有关“国家相对自主性”的讨论,认为国家并不完全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其自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能动能力。与之类似,阿尔都塞以“多元决定论”强调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具有复杂的结构关系,社会机体的冲突与发展不可能被简化为某个单一的中心矛盾,相反,社会机体的矛盾是以多元决定的方式出现的。这些相关的国家自主性理论,都意在挣脱经济决定论的机械主义倾向,从而从上层建筑的视角来解释社会矛盾与社会结构的运动。从思想史上看,马克思先后面对着两种国家类型:弱的政治国家与强的政治国家。前者以抽象的形式主义与市民社会保持着距离;后者则自上而下地要求干预经济政策,体现为过分强烈的国家主张。因此,马克思本人关于政治国家的理解存在着视角上的转化。青年马克思的国家批判理论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造成政治国家并未真正吸纳社会要素,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的国家具有虚假的自主性。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更加关注资本与现代国家的同构关系,由此面对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问题。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state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1970s, the British Marxists initiated a discussion on "relative autonomy of the state", arguing that the state was not entirely determined by the economic basis.Its own relatively independent dynamic ability.Similarly, Althusser's "pluralistic determinism" emphasizes the complex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er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base, and the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organism cannot be reduced to a single central contradiction.The contradiction of social organism appears in a pluralistic way.All these related theories of national autonomy are intended to break away from the mechanistic tendency of economic determinism and to explain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erstructure.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Marx faced two types of countries: weak political state and strong political state.The former maintains a distance from the civil society by abstract formalism, while the latter demands intervention in economic policy from the top down, which is reflected in an excessively strong state claim.Therefore, Marx'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state has a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Young Marx's theory of state criticism holds that the separation of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state results in the fact that the political state does not really absorb the social elements, and the country above the civil society has false autonomy.In the mature period, Marx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somorphism between capital and modern country, so he faced the problem of the rise of modern nation stat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年

3 李淑梅 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雪冬;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童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演进逻辑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7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雅莉;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晶晶;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观及其当代价值[D];河南大学;2015年

3 刘伶俐;连环画中的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孙勤;捷克的公民社会与政治转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曹仁秋;福山政治发展观研究[D];西北政法大学;2015年

6 张晓欧;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8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晓楠;马克思政治发展观视域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10 李晓飞;政治文明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08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08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e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