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视角下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批判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4 10:28
本文选题:功利 切入点:功利主义政治哲学 出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功利主义虽然首先是作为一种伦理学说而被提出的,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学说。从其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渗透影响力与具体指导性而言,政治哲学是功利主义思想中最凝重、最深刻的理论构成之一,也是其变革现实政治制度的有力的理论武器。在政治文明的视野中,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其反对者,都无法绕过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精神的呼唤产生的,其使命就是要为新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合理、有效地运行提供合法性的证明,从而为其彻底扫清封建残余势力的羁绊,维护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作为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功利主义梳理和继承了以往的思想财富,杰里米·边沁、约翰·密尔等人开创并发展了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在整个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体系中,作为核心理念的“功利”是评判一切政治现象的标准。边沁等人终其一生地将功利原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功利的尺度衡量每一项制度的优劣,试图用功利的标准改造现实,荡涤弊政,确保人类最大幸福的实现。功利主义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者给予自由主义以“盎格鲁——亚克逊”式的解释。他们实现了自由主义的新旧过渡,并以之为武器对专制、暴虐等现象做出了批判,为开辟文明的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完善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与现实的尝试,从而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扫清了观念上及体制上障碍。在制度设计方面,边沁等人反对自然法理论,反对社会契约论,提出了政府起源的功利说。他们反对君主制,主张代议制政府,并对政府的职能进行了合乎功利的解释。 自功利主义产生之后,对它的批判之声就不绝于耳,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功利主义更遭受到了猛烈地、全线地批判。这些批判可谓直中其要害,但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也并非一无是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价值在于:功利标准的历史合理性、“最大幸福”的政治目的、公共利益的行政导向、代议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至上的公民权利。其缺陷在于:功利标准的不完备性、“唯结果论”的评价机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概念的抽象性、社会公正的缺失、“计算式理性”的非人性化。在政治文明的视野中,功利主义不仅是资产阶级的,也是全人类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与创建美好社会制度时,并没有完全否定功利主义,而是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功利论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功利论的价值诉求,,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功利论的道德原则,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功利论的核心理念,为人民谋幸福是社会主义功利论的最终目标。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构中,社会主义功利论超越了功利主义的抽象性,它在科学发展观框架中寻求功利与公正的互补,从民生价值取向中诠释公民幸福的真义,强调构建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着力发展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民主,从而超越了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理论”的抽象性,发展了功利主义“好政府”的标准和重要职责,扬弃了功利主义将“代议制政府”理论,实现了民主的广泛性与真实性。
[Abstract]:In the view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ofound theories in the thought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 and it is also a powerful theoretical weapon to change the realistic political system .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utility theory lies in that : " people - oriented " is the core idea of socialist utility theory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奇富;契约论批判与批判的尺度——杰里米·边沁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探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2 刘世华;;民主的内在风险性论析[J];理论学刊;2010年12期
3 袁刚;;论边沁的功利主义自由观[J];兰州学刊;2009年04期
4 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5 赵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政治学研究;2004年02期
6 袁祖社;西方自由主义批判性考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盛文沁;;如得其情,哀矜勿喜——读《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J];社会观察;2010年06期
8 陈炳辉;韩斯疆;;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复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王连伟;密尔自由主义政治思想论析[J];学术交流;2004年04期
10 刘永红;论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1709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09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