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关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文选题:雅斯贝尔斯 + 海德格尔 ; 参考:《世界哲学》2013年04期
【摘要】: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关系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话题。本文作者围绕雅斯贝尔斯《关于马丁·海德格尔的笔记》等著作,重新探讨了海德格尔前后思想与纳粹主义的内在关系。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的亲合性并非是他校长任期以后就放弃了的暂时的亲合性,而是自始至终都与其自身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恒久的亲合性。不仅他的早期思想就坚信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他的后期思想也坚信想象中的纳粹主义代表德意志民族的未来。在与纳粹主义的深远而持续的联系中,海德格尔扮演了一种出卖理性、不负责任的角色。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degger and Nazism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Based on Jaspers' Notes on Martin Heidegger, the author rediscuss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degger's thought and Nazism before and after Heidegger.Heidegger's affinity with Nazism is not the temporary affinity which he gave up after his term of principal, but the lasting affinity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his own philosophical thought from beginning to end.Not only did his early thoughts firmly believe that Nazism represented the future of the German nation, but his later thought also believed that the imaginary Nazism represented the future of the German nation.Heidegger plays a role of betrayal of reason and ir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found and continuous connection with Nazism.
【作者单位】: 美国匹兹堡杜肯大学哲学系;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516.5;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胜勋;;雅斯贝尔斯在中国[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6期
2 李雪涛;;天职宁容袖手观——雅斯贝尔斯的德意志身份认同[J];博览群书;2006年06期
3 姜英英;;雅斯贝尔斯“文明间歇”理论之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让—克劳德·根斯;金寿铁;;中国:第二家乡——雅斯贝尔斯与中国的相遇和关系[J];学术研究;2009年12期
5 向玉乔;陈君丽;;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探析[J];云梦学刊;2010年03期
6 甘绍平;;“永恒不变的哲学”——读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世界历史》[J];读书;1987年09期
7 丁立群;人的可能性: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大全”论[J];求是学刊;1992年03期
8 袁义江;论雅斯贝尔斯哲学的特征和基本倾向[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9 周宏;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探析[J];现代哲学;2000年01期
10 陈少华;论雅斯贝尔斯的中国之思[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巍;;雅斯贝尔斯技术哲学思想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海轶;被误解的教育本质[N];青海日报;2003年
2 李雪涛;纳粹铁蹄下的一位德国知识分子的余生[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李雪涛;描述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行动[N];光明日报;2010年
4 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金寿铁;阅读中国:雅斯贝尔斯“回归亚洲之路”[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梦海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风雨同舟:阿伦特与雅斯贝尔斯的哲学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书评人 林东林;大学何以成为大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金寿铁;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中国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金寿铁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哲学友谊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雪涛;半生识曲听其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李雪涛;半生识曲听其真[N];中华读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俊;雅斯贝尔斯的元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周启杰;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兰;雅斯贝尔斯的自由观[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阳潭华;精神家园的丧失与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顾理辉;理性与大学[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丽;雅斯贝尔斯的群众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玲;唤醒灵魂的教育[D];苏州大学;2014年
6 王艳萍;灵魂的唤醒与生存的超越[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丽s,
本文编号:1770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70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