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尔森遇上奥斯特罗姆: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本文选题:印第安纳学派 + 奥斯特罗姆 ; 参考:《人文杂志》2013年10期
【摘要】:奥尔森将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于集体行动领域,构建了集体行动和利益集团研究的经济路径。后来的集体行动理论基本上建立在对奥尔森观点的批评、拥护或者延伸基础上。以奥斯特罗姆等人为代表的印第安纳学派对于奥尔森理论修正的最大特点是将制度分析融入到集体行动研究中。首先,它更新了奥尔森的产品分类标准,更加全面地探究了产品属性与集体行动间的关联;其次,学派将理性选择模型改造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在改善人类理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奥尔森将集体行动困境的解决办法寄托于精英式的"选择性激励"上,学派的研究则表明,自主治理有望成为另一种可能选择。然而,两种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呼应与互补。
[Abstract]:Olson applied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to the field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constructed the economic path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interest group research. Later theories of collective action were basically based on criticism, support or extension of Olson's views. Th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of Indiana School, represented by Ostrom et al., in the revision of Olson's theory is to integrat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into the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 First, it updated Olson's product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attributes and collective action more comprehensively. Secondly, the school transformed the rational choice model into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stitution in improving human rational activities. Thirdly, Olson places the solu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 on the elitist "selective incentive", while the school of thought studies show that, Autonomous governance is expected to become another possible option.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echoes and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利益冲突的整合协调机制研究”(项目号:11CZZ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社会学研究;2006年01期
2 汪丁丁;制度分析的特征及方法论基础[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刚;;“一事一议”制度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2 范仓海;唐德善;;水资源公共政策:概念与体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雷岁江;孙荣;;“村权三分,三会村治”治理机制思考——对江苏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4 戚学祥;;组织竞争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基础及其模式转变[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5 蓝浩溥;;农民合作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大平山镇江下、江岭村罗伞陂坝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6 唐玉青;;水资源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7 黄永新;;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机制研究——基于用水协会的个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8 何晔;;信息阻滞与非政府组织社会保障功能的局限——以陕西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汪小兵;;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刘有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组织行为学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协作组织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朱宇佳;;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曲振涛;陈彦丽;;食品安全多中心治理体制构建研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廖慧卿;;中国公共卫生危机的多中心治理之维[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6 刘俊月;;西方整体政府的构建路径及其借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洪佳;;合作型信任——构建网络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真;刘洋;;以利益共同体为取向的城镇化路径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越倩;;“浙江人经济”发展中的浙江商会[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10 汪波;;社会需求、多元博弈、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论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世木;我国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霞;新疆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贾清显;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政府在群众性体育赛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何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梁维维;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毛晚春;论中国政府职能结构的量化转型[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辛帅;习惯权利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巍;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芳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网络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清水;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春芽;;集体行动理论思想渊源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卉;;国外奥尔森“集体困境”理论的研究综述[J];学理论;2009年20期
3 吉永生;从奥尔森学说看孔孟消极革命观的积极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韩向民,赵斌;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及其现实性[J];文史哲;1999年05期
5 柳建文;;利益集团、政府类型与经济繁荣——奥尔森国家理论解读[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2期
6 时影;;对奥尔森集体行动分析范式的再视与反思[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高春芽;;集体行动困境与合作演化[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8 高春芽;;选择性激励与利益集团的形成机制——奥尔森“副产品”理论批判[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高春芽;;理性选择革命与现代西方集团理论的发展——利益集团形成机制的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0年10期
10 朱旭峰;;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机构改革:一个公共物品的集体供给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姚洋;民主的缺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2 祝灵君;当代比较政治学热点:经济与政治相关度研究[N];学习时报;2008年
3 孔新峰(书评人);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制度?[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陈德中;问责制:满足基本的政治正当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范子墨;新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新发展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自聪;在个人理性与政府权力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2 付刚;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侯灵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可;公共危机中的群体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周四喜;行政参与的集体行动逻辑[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群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治观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5 张瑜;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79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7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