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与协同
本文选题:行政学 + 学科研究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行政学学科研究是立足本学科而展开的基础理论研究,而行政学跨学科研究则以本学科为基础,综合借鉴和应用相关或相邻学科的理论、视角、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行政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行政学学科研究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行政学跨学科研究则是学科研究的演化趋势,二者的融通、统一和共进构成了行政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当代中国行政学必须进一步强化学科意识,坚守学科立场,深化学科认同,彰显行政学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厘清并正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以行政学本身的理论建构为出发点,在封闭与开放的辩证运用中推动行政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和协同,在高度与长度的综合协调中走向成熟和稳定,从而有效克服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is a basic theoretical study based on this discipline, while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on is based on this discipline, and draws lessons from and applies the theories of related or adjacent disciplines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angle of view.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solve administrative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problems. The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is the basi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on is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the subject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unification and common progress of the two constitute the endogenous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stick to the discipline position, deepen the subject identity, highlight the uniqueness and rational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clarify and face squarely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itself, it promotes the unity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scipline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dialectical application of closed and open, and moves towards matu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height and length. Thus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09ZZD014)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海良;;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及其实现条件[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1期
2 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4期
3 王媛媛;;封闭与开放:走向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4 沈跃春;跨学科悖论与悖论的跨学科研究[J];江淮论坛;2003年01期
5 芮国强;;科际整合方法在行政学研究中的运用:机制、路径及限度[J];江海学刊;2012年01期
6 韵江;林忠;;管理学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3期
7 杜俊民;试论学科与跨学科的统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04期
8 孙元涛;;教育学学科边界问题的再认识——关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4期
9 周仲高;;学科的演进方式与跨学科研究的指向——兼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走势[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文勇;;情报学学科边界问题探析[J];情报探索;201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志明 韩阳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姜玲玲;;复杂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保生;朱盛文;;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动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李斯颖;;直面课堂教学的复杂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5 鲍嵘;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6 冯跃;;现代性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苏庆富,杨维琴;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及其发展态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彭阳红;;“问题”研究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1期
9 刘子真;;学科规训的原指与现代意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2期
10 刘兴国;刘赞英;;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向的转变——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丹婷;;真实的启迪:论质的研究及其在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2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付友华;;地方高校学报质量评估的几点建议[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5 李丹婷;;真实的启迪:论质的研究及其在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6 李富强;廖伯琴;;“科学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本祥;;关于不可计算问题——从汶川大地震的预报问题谈起[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沙小妹;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召凤;生态课堂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雪斌;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整合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勇;论多校区大学学科建设的不利因素与克服[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秋菊;教育与人的尊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兰兰;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杨;系统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晓燕;高等院校书法装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C.斯米尔诺夫 ,亦舟;现代科学中跨学科过程的某些发展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7期
3 江小平;《跨学科方法》一书简介[J];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08期
4 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04期
5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6 鲍嵘;学科制度的源起及走向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王建华;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8 文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9 孙元涛;;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蔡际洲;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海波;;国外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J];政治与法律;1985年01期
2 丁煌;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J];政治学研究;1998年03期
3 汪风清;行政学教材的不足及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05期
4 孔昭林;中国行政管理科学的发展:问题与选择(8)[J];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12期
5 周大仁,杨百喜;“公共行政与全球化”国际研讨会在意大利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09期
6 王鼎元,吴新叶;上海行政学界研讨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08期
7 张铭;美国行政学研究发轫的几个特点(下)[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02期
8 张康之;;论行政伦理研究中的理论追求[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9 张定安;美国行政学会当选会长访华[J];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12期
10 张颢;行政学学科体系建设初探[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章荟;;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行政学研究的价值与方法[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芮国强;;行政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及其方法论意蕴[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3 何颖;;公共行政研究方法评析(未定稿)[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4 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2004年的抽样调查[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5 陈世香;;西方行政学视角中的管理主义公共利益观评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白锐;;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行政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钱海梅;;案例研究:公共行政教学方式的探索[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8 芮国强;;行政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及其方法论意蕴[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楚明锟;;以正义的眼光解决公共行政的价值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辉;;论公共行政管理方法理性化[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博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科繁荣背后的“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立波;浅说公共行政[N];光明日报;2000年
3 记者 吴春燕、通讯员 郭正林、李汉荣;全国政治学与行政学界研讨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4 井敏;新公共服务理论[N];学习时报;2003年
5 王家合 鲁涛;公共服务伦理研究具有时代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课题顾问:鲁志强 本报告执笔:曹文春 王丛虎 江锦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公共管理的兴起与发展[N];经济日报;2002年
7 芮国强;全国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4年
8 朱琳;论公共行政价值向度的实现过程[N];吉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赵振宇;推动亚洲地区公共行政的研究发展[N];中国人事报;2010年
10 何艳玲 《公共行政评论》编辑部;行政国家: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与实践状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敏;新公共行政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胡晓芳;政治行政分合视阈中的行政公共性[D];苏州大学;2009年
3 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洪兴文;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治[D];中南大学;2012年
6 马敬仁;政府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7 黄芳;论政府决策行为中的道德责任[D];复旦大学;2007年
8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周桂荣;区域合作中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磊;论公共行政的哲学维度[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潘丽霞;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范式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柏志;文化视野中的公共行政:一种政治走向[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张传杰;文化视野中的行政学理论本土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5 李松;后现代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逻辑与启示[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李晓强;公共行政的人本向度[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0年
7 赵晶;论公共行政的一般本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静;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D];中南大学;2004年
9 卢智增;行政公正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全堂;行政行为伦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3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0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