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缺席:一个正义分析框架
本文选题:在场 + 缺席 ; 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根据在场与缺席的分析框架,正义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分配正义是分配过程中的在场者的正义,也是缺席者的不正义,缺席构成了分配不公的根源;第二,共同体正义不限于成员的正义,也包含在场者的正义,在场构成了非成员主张正义的基础;第三,对一种理想的正义来说,仅仅确认在场者的正义是不够的,缺席者的正义诉求也需要被纳入其中,对缺席者正义的思考在空间维度上指向了全球正义,在时间维度上指向了代际正义。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rame of presence and absence, justic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 distribution justice is the justice of the present in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and it is also the injustice of the absent, and absence constitutes the root of the unfair distribution. The justice of the community is not limited to the justice of the members, but also includes the justice of those present. The presence constitutes the basis for the non-members to advocate justice. Thirdly, for an ideal justice, it is not enough to confirm the justice of those present. The justice appeal of absentee also needs to be included. The thinking of justice of absentee points to global justice in space dimens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in time dimens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康之;;论权利观念的历史性[J];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2 肖峰;论人的信息化在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廖华力;宋艳;;元媒介地位下手机的交往特性——“在场”视角下的哲学思考[J];东南传播;2011年07期
2 石洪国;任婵娟;;中西思想文化对权利观念的影响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3 刘更超;卢淦;;论权利观念之于诚信[J];法制与社会;2010年05期
4 王霄艳;;论农民工就业平等权的司法保护[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5 肖峰;;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信息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刘兆鑫;;利益—风险:面向风险社会的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08期
7 张勤;李军政;;关于知识产权客体的问答[J];知识产权;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珊;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王焕炎;制度·权力·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3 谢俊;虚拟自我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陈朋;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山;再说正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2 沈晓阳;西方正义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毛勒堂;正义:不可或缺的存在之维[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毛勒堂;试论正义的四重维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H.哈士曼,霍桂桓;全球正义——日益扩展的行动范围[J];世界哲学;2004年02期
6 杨国荣;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J];哲学动态;2004年03期
7 李友谊,卢彭;对正义的哲学反思[J];理论月刊;2004年12期
8 林进平,徐俊忠;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正义观——兼谈马克思何以拒斥、批判正义[J];学术研究;2005年07期
9 周海荣;;正义沉思录[J];晟典律师评论;2005年01期
10 仲崇盛;;论社会正义对国家和政府的规约[J];理论探讨;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守昌;;社会正义的多元性[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守昌;;读《作为公平的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廖申白;;正义、和平善治与公共理性(提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蒲启华;;程序正义与社会主义民主[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立;;权力平等:政治正义的首要问题[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龚群;;世界主义与全球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巫长林;;国家的治理与社会正义——从正义中的天赋分析[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李建森;;价值预设与叙述技术:罗尔斯“一般正义观”解读[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建森;;价值预设与叙述技术:罗尔斯“一般正义观”解读[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继荣;“正义”概念辨析[N];学习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吴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N];检察日报;2011年
3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袁祖社;当代政治哲学视野中马克思社会正义观的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闵长虹;以历史唯物主义审视西方正义观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张恒山;正义追索的拓展——制度正义[N];学习时报;2006年
6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姚大志;当代西方正义理论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李泽厚;构建正义基础上的和谐[N];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刘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周濂;理解“善”,才能追求正义[N];南方周末;2011年
9 水梦云;何为正义,,如何公平?[N];南方周末;2003年
10 廖申白;解读罗尔斯“公平的正义”[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祥云;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D];吉林大学;2008年
2 鹿云;批判理论的承认正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3 殷冬水;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4 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吉林大学;2010年
5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岩峰;柏拉图正义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靳志强;正义的中断与连接[D];华侨大学;2013年
8 张清;正义与功利[D];武汉大学;2005年
9 金相文;规则正义的局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李和佳;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布兰;柏g仆颊骞凼銎繹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丁建彪;正义的内在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3 肖杰;人学视域中的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江伟;德性的探寻:论柏拉图《王制》中的正义[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许甜甜;家庭与正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赵伟;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正义理论模型初步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汤波兰;正义的张力[D];湖北大学;2013年
8 叶国平;程序正义与正义程序[D];南昌大学;2008年
9 张彪;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10 唐静;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33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3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