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官僚制负功能思想述评
本文选题:默顿 + 官僚制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摘要】:默顿在对传统功能主义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显功能、潜功能、负功能等新的学术概念,建立了新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在承袭韦伯的官僚制结构的基础上,默顿利用理念型的方法论,从官僚制的内在结构对官僚制的负功能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并由此和韦伯共同奠定了经典的官僚制理论。文章首先探讨了默顿对传统功能主义的质疑,继而分析了默顿建立的新功能主义范式。在对默顿官僚制负功能思想的主要表现进行阐述之后,客观评析其思想,同时提出了在研究中国官僚制负功能时需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Abstract]: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functionalism, Merton puts forward some new academic concepts such as explicit function, latent function and negative function, and establishes a new paradigm of functionalism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Weber's bureaucratic structure, Merton made a pioneering study on the negative function of bureaucracy from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bureaucracy by using the idealistic methodology, and thus established the classical bureaucratic theory together with Weber.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Merton's questioning of traditional functionalism,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w functionalist paradigm established by Merton. After expounding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Merton's thought of negative function of bureaucracy, this paper objectively comments on its thought,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when studying the negative function of Chinese system of bureaucracy.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广州廉政建设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10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ZZ017)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年01期
2 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智强;;公司控制权的法律透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沈玮玮;赵晓耕;;难以辨识的法院庭审管理——以药家鑫案庭审发放意见表为中心[J];北方法学;2012年03期
4 黄文秀;;韦伯科层组织理论对高校管理的指导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刘松;;地方政府规章“备案制度”之功能分析——经由多维视角研究制度的一次尝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2期
6 林杰;;美国院校组织理论中的科层制模型——以斯特鲁普的理论为原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7 苏君阳;;我国学校内部组织管理:科层化与扁平化的冲突和协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津;;博客信息生产与专业媒体运作方式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胡河宁;;组织传播中的消极权力及其表现形式[J];今传媒;2010年10期
10 陈高生,卢山;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费用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三利;;论法院的组织属性[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国富;;官僚制的危机与变革——一个法经济学的解释[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温顺生;;整体政府视角下的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以广西东巴大会战的组织化动员运行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炜;;高科技企业的组织创新[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龚会莲;;论官僚制政府伦理困境的突破及我国的经验[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智;;官僚制的反功能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冬艳;;寻找公共行政的价值[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胡敏洁;;给付行政与行政组织法的变革——立足于行政任务多元化的观察[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的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汪伟全;刘薇;曾玖长;;协调地方利益冲突的科层制模式:理论依据和机制比较[A];上海青年政治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科;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徐冯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官僚制的运行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刘艳萍;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燕燕;审视官僚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展飞;我国行政组织伦理的失范与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冬蕾;政府组织中的女性参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志红;民主行政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亚男;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干部角色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国民;论学校对话管理模式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石梅;从大学生到公务员——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金玲;;延安时期的“卡里斯玛”崇拜[J];沧桑;2007年04期
2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3 田宪臣;邓小平“不搞争论、不搞批判、不搞运动”策略思想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2期
4 唐皇凤;;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J];开放时代;2007年03期
5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年01期
6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年10期
7 张永宏;李静君;;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J];开放时代;2012年07期
8 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年09期
9 贾文娟;;从热情劳动到弄虚作假:“大跃进”前后日常生产中的国家控制与基层实践——以对广州市TY厂的考察为例(1956~1965)[J];开放时代;2012年10期
10 狄金华;;通过运动进行治理:乡镇基层政权的治理策略 对中国中部地区麦乡“植树造林”中心工作的个案研究[J];社会;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智;;论功能分析法在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应用[J];理论月刊;2011年08期
2 傅萍婷;;论官僚制与社会和谐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年02期
3 阳程文;;浅谈官僚制的现实危机与中国行政改革[J];甘肃农业;2006年09期
4 李素霞;;我国建立理性官僚制的意义及途径[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李海;;韦伯的官僚制及其历史价值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
6 涂晓雨;;传统官僚制的时代变革[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4期
7 李凡;;浅议官僚制理论的发展和演变[J];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8 韩磊;;官僚制与我国行政改革探析[J];理论观察;2010年01期
9 刘洋君;;试析官僚制理论对我国行政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10 张凤凉;刘丽;;基于我国新的行政体制改革下的对官僚制理论新的诠释[J];才智;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智;;官僚制的反功能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付恒阳;段联合;;论科学发现的非偶然性——默顿的科学多重发现思想评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林庆利;;浅析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兼论默顿和科尔思想的区别[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王德伟;;产品是生活之家(提纲)[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荣茂;;科学制度与风险社会[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胡慧河;;默顿的科学规范在学术期刊编辑中的适用[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冬艳;;寻找公共行政的价值[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丁振国;袁伟;;浅析学习型官僚制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和运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霁堂;;默顿科学越轨理论及得失[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 文军;罗伯特·金·默顿: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范岱年;我所了解的默顿先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李佩珊;重读默顿[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戴轶群 黄厚珍 张野;浅谈网络传播的独特功能和负功能控制(上)[N];中华新闻报;2001年
5 张目;让默顿·米勒的智慧启迪我们[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6 陈育和;探究逆 戟鲸“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3年
7 曹聪;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俞靓;金融创新就像“四轮驱动车”[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Gillian Tett邋徐柳;把金融理论转化为利润[N];期货日报;2007年
10 赵万里;悲壮的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维杰;美国联邦官僚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2 邹珊珊;超越与限制[D];复旦大学;2004年
3 袁明旭;官僚制视野下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冲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卢艳君;科学制度的理性光辉[D];山东大学;2008年
5 牛昆仑;盎格鲁—萨克逊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吉林大学;2010年
7 赵超;学科研究视域中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范式转换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8 胡晓芳;政治行政分合视阈中的行政公共性[D];苏州大学;2009年
9 朱明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万里;建构论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D];南开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商诗洋;概念与理论:官僚制在中国的演进与发展[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3 王美龄;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王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官僚制的运行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王燕燕;审视官僚制[D];河南大学;2011年
6 雷娟;我国传统官僚制的困境及其超越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张怡凡;中国政府大部制改革[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覃凡;论官僚制的困境与行政变革的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袁智慧;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研究主题变迁影响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宋亮;论官僚制中的规则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6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3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