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集团行为及其历史影像——兼论西方文明在殖民地国家软实力的确立
本文选题:比照集团行为 + 文化软实力 ; 参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不仅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行政体制,还要发展强大的文化力量,使被统治的民族和国家对西方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比照集团行为是在殖民地产生的以西方文化为荣、向往和追求西方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现象。西方人把自身作为"文明"的参照物,把殖民地作为野蛮落后的对象,形成比照集团行为天然的认同秩序。西方国家运用制度和政治权力塑造比照集团行为,并注重通过非官方的社会化制度,制造出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文化鸿沟的假象,使殖民地民众形成强烈的文化自卑情结和以西方为荣的意识结构。
[Abstract]:The rule of the colonie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powerful military force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but also develops the powerful cultural power, so that the governed nations and countries have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Contrasting group behavior is a kind of behavior and social phenomenon produced in colony which is proud of western culture, yearning for and pursuing western society. Westerners regard themselves as reference objects of civilization and colonies as objects of barbarism and backwardness, forming a natural order of identity in comparison with group behavior. Western countries used their system and political power to shape the behavior of comparable groups and focused on creating the illusion of cultural divide between the sovereign state and the colonies through unofficial socialized systems. The colonial people form a strong cultural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Western-proud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文化产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与实践研究”(11CZX076)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09YJC710017) 2011年度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要素、理念与发展途径研究”(SKYQ2011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2 刘润为;殖民文化研究在西方[J];当代思潮;1996年04期
3 赵稀方;;民族革命与文化身份——马克思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传统中的法侬[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姚登权;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的“泛西方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潘娜娜;;“欧洲中心论”概念的历史考察[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 张旭鹏;想像他者:西方文化视野中的非西方[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本英;英吉利民族与英帝国[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3 周宝民;;合并院校文化和谐建设的理性思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褚蓓娟;;海勒笔下的女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李杨;;也说范妮·普莱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9 许婧;;浅论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媚俗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10 马婷;;想象的中国 西方的“蝴蝶君”——谈电影《蝴蝶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邢红梅;谢士法;;外来动漫与我国文化安全[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显章;袁本涛;;大学文化建设是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文斌;;全球化·中国文化·马列文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宋志明;;文化“归航”与文化反抗——论沃勒·索因卡后殖民主义创作的文化形态[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赵海立;;近些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共产党研究的现状评估——以期刊网(1991——2010)为依据[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敏;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异化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婷婷;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5期
2 潘娜娜;;17世纪以前的欧洲认同观和欧洲中心思想简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 施治生,郭方;“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3期
4 任东波;;“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兼论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851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5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