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对“革命”的理解与迎拒
本文选题:康有为 + “革命” ; 参考:《思想战线》2014年01期
【摘要】:不少学者认定康有为是坚定的改良派,但对他是否支持过"革命"以及他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学界迄今未有过深入探讨。综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不仅只是"革命"的反对者,也曾是"革命"的"推动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为"勤王(光绪帝)",他有意取"法国革命"之意,主张兴民权,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革命"。1901年清廷新政后,为反对"革命派"的"排满",他重拾"汤武革命"的道德观,否定"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后,他欲打破"革命"的政治思维定式,提出"国为公有"的"革命"本质,力图重构"君主立宪"的理论基础,并阻止"革命"席卷文化社会领域。
[Abstract]:Many scholars think Kang Youwei is a staunch reformist, but whether he has supported "revolution" and hi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revolution"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e 19 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 th century, Kang Youwei was not only the opponent of the revolution, but also the promoter of the revolution.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he was the "Guang Xu Emperor", who deliberately adopted the meaning of "French Revolution" and advocated the promotion of civil rights, which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modern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After the New deal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901, In order to oppose the "full line" of the "revolutionaries", he regained the morality of the "Tang Wu Revolution" and denied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volutionaries" to carry out the "revolution". "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he wanted to break the political thinking formula of "revolution", put forward the essence of "revolution", try to re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prevent "revolution" from sweeping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生祥;叶文郁;;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J];安徽史学;1991年03期
2 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7年02期
3 罗志田;;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7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8 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9 沈寂;庚子勤王运动的再认识[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10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小辉;;觉醒与呐喊——20世纪初新知识阶层的“中等社会”论说[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郑海麟;;黄遵楷与戊戌变法之关系[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9 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凤昌[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10 沈寂;;庚子勤王理念新探[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艳玲;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9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鑫;晚清标“新”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聪影;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构建及价值[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4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绪迁;莫理循与中国参加一战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洪晓楠;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与话语重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杨曾宪;质疑“国民性神话”理论——兼评刘禾对鲁迅形象的扭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J];开放时代;2003年04期
4 彭刚;;叙事、虚构与历史——海登·怀特与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型[J];历史研究;2006年03期
5 罗志田;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罗志田;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7 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张旭曙;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沟通与整合——略谈艾尔曼“新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龙;;故居今昔[J];北京观察;1998年08期
2 胡维革,张昭君;纳儒入教──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J];长白学刊;1995年02期
3 罗素珍;从康有为的“两考”看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J];桂海论丛;1996年03期
4 马洪林 ,何金彝;论孙中山康有为建设中国的共识——以《实业计划》与《物质救国论》为中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费路;论康有为大同社会的性质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何金彝;康有为的政治改革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J];学术月刊;1997年12期
7 陈立平;;康有为社会结构正义论[J];传承;2009年22期
8 小小;;康同璧:“贵族”之名永流芳[J];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2009年12期
9 杨凤春;;康有为行政改革思想研究(上)[J];政治学研究;1988年03期
10 朱健国;;康有 为伸冤[J];江苏政协;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7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巍;;《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氏与廖平的学术纠葛[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本瀛;康有为与南海会馆[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陈鹏鸣;康有为“剽窃”说辨[N];光明日报;2003年
3 张蕾;康有为书法经得起市场考验[N];中国商报;2006年
4 纪宝成邋马大正 李文海 龚书铎 胡绳武 王晓秋 桑兵 王汝丰 戴逸;学界座谈《康有为全集》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张艳国;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N];光明日报;2003年
6 弘无;在世纪的转折点上[N];美术报;2008年
7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 韩毓海;为人民谋幸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晓波;康有为书法行情回暖[N];中国商报;2004年
9 陈贤庆;孙中山与康有为见过面吗?[N];中山日报;2009年
10 钱进;康有为的一个历史性错误[N];中国档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3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姜昱子;中国近代权利义务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郑翠斌;清末政治漩涡中的御史(1894-1911)[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玉萍;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5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代娜;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进忠;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刘树生;康有为与谭嗣同仁学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54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5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