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国学人战后和平规划中的国家主权观
本文选题:主权观 + 战争 ; 参考:《天府新论》2013年02期
【摘要】:抗战后期在盟国开始规划战后和平的背景下,民国学人对当时国际社会流行的国家主权观做出了反思。他们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其存续已构成国际合作的障碍,也是二战未能避免的重要原因。因此,学人们普遍认为应把对主权观念的改造和相应制度安排视为战后世界重建的关键。学人们所倡议的新主权观就其外在属性而言,是相对主权和平等主权的结合,是以对等、自愿与合作为基本价值的主权观。民国学人新主权观的树立源于其特殊时代境遇下所秉承的务实主义的工具理性这一治学理念,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思想遗产。这种基于历史经验和环境变迁而生成的主权观对于我们当下树立国家利益与时代环境相协调的主权观具有重要启迪。
[Abstract]: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allies began to plan the postwar peace, the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lected on the popular concept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t that time. They believe that the survival of the times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n important reason why World War II cannot be avoided. Therefor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and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key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The new concept of sovereignty advocated by people is the combination of relative sovereignty and equal sovereignty, which is based on reciprocity, willingness and cooperation as the basic valu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oncept of sovereignty of the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iginates from the idea of pragmatism as a tool reason, which is inherited by them under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s, and it is also the ideological heritage accumula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s concept of sovereignty, which is based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u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which coordinates the national interests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imes.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战争与变革:二战与战后国际社会战争观的转变研究》(编号:LS1201) 江西省重点学科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史重点学科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D0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晋葆纯;谢庆录;段德咏;;济南古城墙与热兵器战争[J];春秋;2011年04期
2 ;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3 黑子;;我们总是如此迅速地遗忘历史![J];出版广角;2011年07期
4 沈扬;;八月炮声——亲历金门炮战[J];档案春秋;2011年08期
5 胡玉春;;森林——红一方面军反“围剿”战争胜利的保护神[J];生态文化;2011年03期
6 徐修宜;中国现代史教材中的一个疑点[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年04期
7 本刊编辑部;;让卫国君魂永远活在华夏子孙的心中——“九一八”事变80周年祭[J];东方收藏;2011年08期
8 林木;;地雷战[J];党史博览;2011年08期
9 ;重庆大轰炸 永志心底的伤痛[J];台声;2010年11期
10 祝力新;;《满洲评论》与小山贞知[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玉芳;;放手发动群众 群众支援战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大悟山的实践[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新元;庞世伟;;浅谈淮海战役的胜利对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几点启示[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3 孙智平;孙如银;查仲远;;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特点看未来高技术战争支前力量保障方式[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4 张树新;;重新审视郭村战斗的意义[A];黄桥战役史新探——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春华;;十九元钱和九套棉衣[A];铁流11——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C];2007年
6 ;前言[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7 汪敏;;难忘的战地医校[A];老兵话当年(第四辑)[C];2003年
8 韩风;;《柳堡的故事》的原始版本[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9 周太平;;关于“牛年之乱”的一个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10 陈舜卿;刘秉杨;;蒋冯阎中原大战的起因及其经过[A];中国现代史论丛(下)[C];198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成友;战争的记忆 和平的心愿[N];人民日报;2005年
2 实习记者 邹靓 本报记者 历志钢;战争引发“归零”:上海金融中心的别离笙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王一波;学者:“九一八”是战争不是事变[N];华夏时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朱威;为了和平 收藏战争[N];中国文物报;2000年
5 金宝山;首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汉战争》[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刘玉书 曹瑞林;正义的战争 伟大的精神[N];中国国防报;2000年
7 编辑 张霖 组版 刘有强 校对 和英;英雄犬儒 历史公判[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8 张弛;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美援朝?[N];解放军报;2000年
9 军事科学院;正义壮举 历史丰碑[N];解放军报;2000年
10 高蓝星;勿忘历史 振兴中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云辉;战争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润民;战争·革命与吕梁山区社会之演变[D];山西大学;2007年
3 杨世宁;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建国初期西南区的政权接管[D];四川大学;2005年
4 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汪平;《东史郎日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革命·战争与村界的形成[D];山西大学;2006年
2 刘京军;战争·灾荒·瘟疫[D];山东大学;2007年
3 周若清;战国策派政治思想再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凡夫;裕仁天皇在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的战争责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梁其承;“东南互保”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鹏;甲午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利芝;中法战争期间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游欢孙;咸同年间地方督抚权力的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董昭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本文编号:1873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7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