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与重塑:超国家主义、文化共同体、民族身份认同对国家身份认同的挑战
本文选题:国家身份认同 + 超国家主义 ; 参考:《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04期
【摘要】:本文从超国家主义、文化共同体、民族身份认同三方面,揭示了当代国家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全球化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产生区域性或世界性的超国家主义意识,消解了国家的功能和权威;文化共同体的分化与重塑,以防卫性认同的意义重构上升为政治共同体,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反思性自我意识,挑战国家身份认同的合法性;在民族身份认同的政治性与文化性分裂的背景下,民族身份认同直接消解着国家身份认同,并以规划性认同和抗拒性认同挑战国家身份认同的合法性。本文认为,应该以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消除"认异"心态,以尊重各种文化的独特性来正视文明冲突,以尊重民族特性的方式使民族身份认同的政治性与文化性相统一,超越国家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唯我独尊"的狭隘偏见,避免因国家身份认同危机而引发冲突。
[Abstract]:From three aspects of supranationalism, cultural commun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oot of th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identity: globalization transcends the national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produces a regional or global consciousness of supranationalism. It dispels the function and authority of the country,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remolding of the cultural communi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ensive identity into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which intensifies the reflective self-consciousness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nd challeng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vi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directly dissolves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challenges the legitimacy of national identity by planning identity and resisting identity. This paper holds that we should eliminate the mentality of "recognizing differences" with equal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face up to the conflict of civilization with respect for the uniqueness of various cultures, and unify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natur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a way that respects national identity. Transcend the narrow prejudice of 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avoid the conflict caused by the crisis of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中央编译局;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型研究”(12CZX06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2015M581140)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哈贝马斯实践哲学研究”(13C0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武;;和而不同:三峡移民安置地区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J];大众商务;2009年16期
2 骆春桃;干小瑞;;“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分析——以中日韩三国为视角[J];学理论;2012年25期
3 唐永亮;;试析日本的东亚文化共同体思想[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м·ю·玛尔蒂诺娃;郝永超;;19世纪的克罗地亚人亚民族集团[J];民族译丛;1987年02期
5 宇寒;关于国家的理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1期
6 李娟;;打造河南传媒品牌 构建中原文化共同体——关于我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几点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7 朱智毅;;从“文化共同体”到“法律共同体”——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J];现代交际;2011年09期
8 韦红;;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9 朴炳Ym;;构建东北亚共同体的方向:超越文化共同体而走向人类安全共同体[J];当代韩国;2012年02期
10 钱亚平;;1982:全民讲礼貌[J];晚报文萃;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雪琴;;认同规范与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兼论对深化中国-东盟地区合作的启示[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日本北海商科大学东北亚研究交流中心教授、副主任 西川博史 整理 记者 吕继东;建“文化共同体”是时代要求[N];苏州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明宇;他们的想象与期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3 于青;文化视角看东亚[N];人民日报;2004年
4 祁进玉;共生时代与超越地域的文化共同体[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陈一鸣;是东亚读书共同体,不是东亚文化共同体[N];南方周末;2009年
6 蓝琪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一个文化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商报记者 张岱;儿童文学催化儿童产业 打造文化共同体实现共赢[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8 记者 张国圣;重庆:打造城乡“文化共同体”[N];光明日报;2008年
9 王玉主;东盟力推一体化[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聪聪;文化联结:村庄公共性的再生产[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汤淼;建构阅读文化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欣;社区公共性重建:村民参与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李海霞;想象的文化共同体:C·赖特·米尔斯论知识分子[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84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8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