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阿伦特论反犹主义

发布时间:2018-05-14 03:21

  本文选题:阿伦特 + 反犹主义 ; 参考:《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汉娜·阿伦特(1906-1975)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杰出的女性政治哲学家之一,其专著《极权主义的起源》自问世以来,就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阿伦特有关反犹主义的沉思是她思想中最独特、最具魅力的内容——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批判分析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反犹主义是一种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进程的社会政治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所以从古代反犹主义到现代反犹主义,学术界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阿伦特看来,20世纪的反犹主义是一种全新的蹂躏常识的反犹主义,作为极权主义的一部分,实际上,反犹主义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它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整个现代性的失败。因此,在大屠杀刚刚过去不久,阿伦特以犹太思想家身份反思反犹主义,探讨为什么犹太人会成为纳粹“国家社会主义”清除的对象,而犹太人又为什么会漠然自身的命运。 事实上,阿伦特的思想旨趣并不限于对反犹主义的反思与批判,而是以犹太人的独特视角思考现代反犹主义的种种观点,试图说明人本观念以及启蒙观念的缺失造成了“无言”的政治生活,而犹太人的悲惨经历恰恰是启蒙理念破灭的力证。可以说,阿伦特对反犹主义、帝国主义以及极权主义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启蒙的现代理念实践困境的反思与批判,并试图为现代人找寻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康庄大道。 为解决现代困境,阿伦特提出了回归古希腊民主制的公共生活,但是,这种路径是否符合现代社会仍值得商榷,因此我们应从阿伦特出发超越阿伦特,事实上,尊重个人权利的宪政民主制依然是防止极权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制度性屏障。
[Abstract]:Hannah Arenteau (1906-1975) i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outstanding female political philosophers in the 20th century. Her monograph the Origin of totalitarianism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since its publication. Arendt's contemplation of anti-Semitism i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and charming contents of her thoughts-totalitarianism-a major part of critical analysis. Anti-Semitism is a kind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henomenon accompanied by the process of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 There are profound social, histori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factors behind it, so from ancient anti-Semitism to modern anti-Semitism,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academic circles. But as part of totalitarianism, anti-Semitism in the 20th century is, in Arendt's view, a whole new and ravaged common sense of anti-Semitism, in fact, not just an important political issue, it's like a prism. It reflects the failure of modernity as a whole. Therefore, shortly after the Holocaust, Arendt, as a Jewish thinker, reflected on anti-Semitism and explored why Jews were the target of the Nazi "National Socialism" purge, and why Jews were indifferent to their own destiny. In fact, Arendt's ideological purport is not limited to the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anti-Semitism, but reflects on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modern anti-Semitism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he Jew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at the lack of humanism and enlightenment resulted in "speechless" political life, and the tragic experience of Jews is the proof of the collapse of enlighten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Arendt's discussion of anti-Semitism imperialism and totalitarianism is in a sense a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western enlightenment modern ideas and attempts to find a way out of modernity for modern people. In order to solve the modern dilemma, Arendt proposed a return to the ancient Greek democratic public life, but whether this path is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is open to question, so we should start from Arendt beyond Arendt, in fact,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that respects individual rights is still an institutional barrier against totalitarianism and anti-Semitism.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9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还学文;;亚里士多德绝望的女儿——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J];黄河;2000年02期

2 毕竞悦;;以“人”对抗极权——对《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一种解读[J];南方论丛;2009年02期

3 涂文娟;;公共与私人:泾渭分明还是辩证融合——汉娜·阿伦特的公/私二分法[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4 陶东风;张淳;;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中译本指谬[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5 张汝伦;极权主义和政治现代性——读《极权主义的起源》[J];现代哲学;2005年04期

6 周威锋;公共领域的概念:从阿伦特到哈贝马斯[J];浙江学刊;2002年03期

7 刘莹;丁莹;;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衰弱与复兴的解读[J];才智;2010年30期

8 何历宇;论政治与真理的冲突——阿伦特的政治真理观述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9 吕倩;;公共领域的复兴——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理论导报;2010年09期

10 曹燕妮;;《极权主义的起源》视域下的恐怖主义[J];知识经济;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继海;;“不止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人的关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周菲;;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陈春文;;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刘森林;;实践:从主体性到社会性[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段忠桥;;当前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戴维·哈维的《新帝国主义》及其意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贾英健;;公共性、公共价值与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刘洪岩;马宇歌;;找骂:走进“范跑跑”——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本报驻巴黎记者 何农;“反犹主义”会否卷土重来[N];光明日报;2003年

3 贾超二;此时此刻的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陈周旺邋(《论革命》译者);阿伦特:喟然长叹“论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思郁;阿伦特论马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康慨;纪念汉娜·阿伦特百年诞辰,知识分子将怒火投向布什[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肖自强邋(本报书评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路径叠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李志军;回到前哲学的政治[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晓勇;政治审美化[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杨淑琴;犹太文化及其商业特征[D];吉林大学;2006年

8 孙磊;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高华;思考与判断:汉娜·阿伦特的哲学—政治之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2 金二春;犹太人问题与现代性危机的思考[D];浙江大学;2009年

3 任月;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远锋;阿伦特论纳粹极权主义的起源[D];复旦大学;2012年

5 曹婧;汉娜·阿伦特的思考理论及其教育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刘小飞;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解读及其结果[D];复旦大学;2010年

8 刘大欣;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的行动观比较[D];湖南大学;2010年

9 刘江;汉娜·阿伦特的公共幸福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马海英;论汉娜·阿伦特之“无思”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6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86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