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当性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政治及其近代危机
本文选题:政治正当性 + 儒家思想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3期
【摘要】:政治统治需要正当性辩护,儒家思想在为传统中国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辩护上起着根本作用,并塑造了传统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但随着近代西方社会文化全面入侵,晚清中国在遭遇文化危机的同时也导致政治正当性危机的凸现,从而揭示了传统中国现代转化的艰难性。
[Abstract]:Political rule needs justification, Confucianism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justifying the legitim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rule, and shapes the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ethics. However, with the comprehensive invasion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lso caused the emergence of the crisi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which revealed the difficulty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a.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D092;K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昌切;;现代进程中的民族与国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江渝;王小林;;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制度的实践与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曾丽君;从诗学复古看诗之悲剧[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陈晶华;;晚清遗民独特的外部生存空间解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李倍雷;对后现代“行为艺术”及其话语的批评——兼与朱青生博士商榷[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刘振华;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J];东南文化;2000年11期
7 伍联群;浅谈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心理成因[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8 张天博;王大伟;魏庆燕;;试辨析《大般若经》中“中国”一词及历史渊源[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1期
9 殷平善;邓铁涛学术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10 栾栋;;文艺学系谱——从艺文志分说[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朱富强;;主流教材拜物教与经济思想史的现代缺失[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吕晓玲;近代中国避暑度假研究(1895-1937年)[D];苏州大学;2011年
5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7 林源;《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闻莺;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术研究的现状与思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崔胜强;韩愈与佛教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秀梅;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版本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伍丽秀;唐五代宋初词中“外望”意象分析[D];云南大学;2011年
5 董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斌;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理论及其教育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毛慧君;文学史料运用中的性别视角研究(1995~2004)[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世海;杜诗诗史说研究(古代篇)[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鄢珊;试论语文课程对联资源的开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晶华;民国社会的异度空间[D];吉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枢;;中西方礼貌差异的文化透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2 李路丽;;林语堂的文化乡愁与文化认同[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曾振宇;;“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从电影《孔子》谈起[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赵旭峰;路伟;;文化认同与多民族国家统一——以明代云南地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4期
5 卢汉超;上海城市的文化认同及其开放与容纳[J];学术月刊;2004年07期
6 李宏图;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认同[J];社会观察;2004年04期
7 田金长;;全球化场景中的文化认同——论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家的文化价值理想[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陈虹;;文化认同与中华网络文化建设[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9 袁瑾;;媒介想象与地域主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0 范碧鸿;陈媛;;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岭南学刊;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涛;;闽赣地方神崇拜与思考[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熊黎明;;现代经济发展对儒家思想的扬弃[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卢明;;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创新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崔梅;;儒家思想与现代公共关系[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杨肇焱;;鲁迅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于波;;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近代命运[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段跃庆;;逻辑思维与先秦儒家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8 王文光;;儒家思想在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中的作用[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9 李槐;;社会转型与儒家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10 刘汉光;;浅论儒家思想对我国生态型诗学的构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嘉宾:有色一中校长 吴益民 主持人:程熳;从历史积淀中寻找文化认同[N];黄石日报;2010年
2 托马斯·麦格奈尔 美国德鲁大学哲学系教授;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杨勇军;随需应变 难在文化认同[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陈明华;当下情景中的文化认同问题[N];文艺报;2006年
5 实习记者 谢盾;重建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韩震;多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族崛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颜光明;Volvo国产开启文化认同“战争”[N];中国商报;2006年
8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黄建民;用文化认同打造高素质队伍[N];检察日报;2008年
9 韩 震 曲瑞华;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及其效应[N];学习时报;2005年
10 韩震 李雅儒;多重文化认同[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冬;先秦儒法思想继承改造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代钦;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4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乔晓华;初任非沪籍教师对学校教师文化的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莫小青;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10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1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