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政治机会结构变迁与农村集体行动的生成——基于环境抗争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23:25

  本文选题:政治机会结构 + 农民 ; 参考:《理论月刊》2013年03期


【摘要】:政治机会结构作为西方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的重要理论,对研究中国农民的环境集体行动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需要进行系统清理。基于中国经验,我们认为,"依法治国"话语的强化、媒体的逐渐开放、分化的行政体系是诱发中国农村的集体抗争行动的重要因素。"法治"话语的不断强化为农民的"依法抗争"提供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媒体的逐步开放,促发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为抗争者提供了更多的可动员资源以及机会;由于分化的行政体系会降低农民抗争的风险性,促发农民的持续抗争,并为抗争精英的关系运作提供可能的机会,也会为农民集体抗争创造一定的机会空间。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western collective ac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opportun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collective action of Chinese farmers. However,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is concept needs to be systematically cleaned up. Based on the Chinese experience, we believe that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discours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law", the gradual opening of the media, and the divided administrative system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collective protest in the rural areas of China. " The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the "rule of law" discourse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peasants to defend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gradual opening of the media promotes the free circul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provides more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testors to mobiliz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will reduce the risk of farmers' resistance, promote the farmers' continuous resistance, and provide possible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lationship operation of the protest elite, but also create a certain opportunity space for farmers' collective struggle.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社会工作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9CSH015)
【分类号】:D0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洪大用;;试论改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方向[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李芝兰;跨越零和:思考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4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年04期

5 洪大用;;试论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十大关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5期

6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年03期

7 刘能;;中国乡村社区集体行动的一个理论模型:以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为例[J];学海;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业勤;;我国城市社区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路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3 刘兴;顾海英;;长期集体维权行动的动力机制问题研究——基于Bellman方程的求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4 张虎彪;;社会建构视角下的环境问题——以X江的镉污染治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5 马跃;;大众动员和积极分子政治[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吴从环;;论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王永;曾文;乔冰梅;;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与民间体育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2期

8 周纪昌;;我国农村环境侵权问题初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李尚旗;;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困境及其建设路径——以利益表达为研究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张泽;李鹏;;两岸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比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玉芳;陈小异;;突发群体事件的社会认知-情绪-行为关系模型探索[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5 刘忠权;;对城市弱势群体“话语政治”的一种探讨——以Z市某街区广场毛泽东话语角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陈红梅;;表达与行动——透析“抵制家乐福”事件中的媒介影响[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刘艳梅;;房产私有者群体的出现和维权[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梁剑琴;;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谦;;环境公共决策中信息公开的价值与规范研究——基于近年来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争端个案的解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8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9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佳;金融危机对社会稳定结构的影响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覃事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表达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尚璐璐;建国初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楠;垂直管理体制下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韦柳明;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户邑,彭小兵;城市拆迁管理过程中利益共同体的合谋行为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李志东;中产阶级与市民社会和民主化──东南亚中产阶级兴起及其影响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0年S2期

3 林修果,谢秋运;“城归”精英与村庄政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5 温家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J];环境经济;2006年05期

6 孟伟;建构公民政治:业主集体行动策略及其逻辑——以深圳市宝安区滢水山庄业主维权行动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龚博君;;苏南农村政治精英的转型及其伦理困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10 李强彬;向生丽;;转型社会中乡村精英的变迁与乡村社区治理[J];兰州学刊;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04期

2 孙玉娟;;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成本分析和理性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1期

3 应小丽;;农民的集体行动逻辑与结果——以浙江省H村的一次选举事件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9年02期

4 李春锋;;结构——行动:农民集体上访事件的微观构成透析——以豫东S村一起农民上访事件为个案[J];理论观察;2010年04期

5 周兆安;;从日常对抗到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一起城郊农民维权事件的系统性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1期

6 李炜;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J];青年研究;1999年01期

7 袁丽娟,赵可金;当代美国利益集团的内在运行机制——质疑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3期

9 胡玉鸿;;“集体行动”与“人的联合”──以集会、游行为核心的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陈毅;;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四种途径[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应小丽;;农民的集体行动逻辑与结果——以浙江省H村的一次选举事件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孝连;;农民集体上访中的共意动员——对M村农民集体上访个案的观察[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静;周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理论性解释——基于集体行动和交易成本的分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力娜;;我国耕地保护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培衢;刘伟章;雷海章;;农村水利供给的非均衡性与治理制度创新[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赵淼;;简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鹏;张安录;;永佃制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地制度的改革方向[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楚德江;;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特殊性与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燕舞;;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路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0 牛常平;;要有一颗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心[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梅新育;金融危机、“集体行动的谬误”及其启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2 朱海淼;酷爱“集体行动” 晋江鞋企“上市冲动”[N];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杜振杰;先进集体的集体行动[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4 东方愚;喧闹的房市与沉默的大多数[N];中国经营报;2006年

5 汪晓波;消费者放弃权利的无奈[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丁蕊;“应对气候变化 我们应集体行动”[N];北京商报;2007年

7 晓文;我国网站集体暂停娱乐内容哀悼同胞[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特派记者 熊敏 万向辛;恢复信心需再融资 IMF陷集体行动困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吴红萱邋孙昂;让制度之树开花结果[N];中国财经报;2007年

10 何可信;单一力量不能解决整体缺陷[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益元;醴陵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7)[D];复旦大学;2004年

2 周晓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与治理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马培衢;农业水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张国芳;社会资本视野中的村庄治理[D];浙江大学;2009年

5 肖卫;有限理性、契约与集体行动:中国农民合作的产生与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刘金海;集体产权变迁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光宇;农民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9 尹小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改造的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伟;农民负担问题的经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陈俊峰;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秦华;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法治化进程[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郑卫东;透视农民集体上访[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曹茂春;毛泽东农民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邹忠;秦汉农民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景清;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8 房彬;论农民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主体地位[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军;新时期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问题分析及其教育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伟平;一项关于农民义务教育观的经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12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12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2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