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匮乏:成因与对策
本文选题:公共政策 + 量化分析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教育模式功利化的导向效应、政策分析学科发展的滞后效应、公共决策非科学化的昭示效应是导致我国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匮乏的三个主要原因。将对于技术理性的尊重转化成对于实证主义量化分析方法的偏好,应该成为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价值取向之一。调整教育模式与课程结构,紧盯国际学术前沿,优化公共部门政策研究的人员结构,培养公务员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政策制定的内在需求等,是改变公共政策量化分析匮乏局面的必由之路。
[Abstract]:Th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the scarcity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ublic policy in China are the guiding effect of utilitarian education mode, the lagging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analysis discipline, and the unscientific effect of public decision making. Turning respect for technical rationality into preference for positivist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should be one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methods. We should adjust the educational model and curriculum structure, focus o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rontier, optimize the personnel structure of public sector policy research, and train civil servants to make policies with scientific methods. It is the only way to chang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ublic polic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海娜;蔡立辉;;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问题与反思[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4期
2 陈振明;李德国;;我国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估与比较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02期
3 谢俊贵;关于社会现象定量研究的简要评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4 张康之;;论行政学研究中的学术自觉[J];理论与改革;2006年03期
5 肖唐镖,陈洪生;经验研究方法在我国政治学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3年01期
6 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J];政治学研究;2007年01期
7 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2004[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关于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03期
9 傅广宛;韦彩玲;杨瑜;杜文强;;量化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研究——以最近六年来的进展为研究对象[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4期
10 张润君;任伊扬;;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范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红梅;;研究方法·理论假设·制度设计——对“省直管县”改革问题的多视角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袁素平;;政绩考核标准改革刍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王仰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法律冲突的制度成因[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4 金海和;王永明;;论公共政策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思想[J];北方经济;2006年12期
5 毛振军;;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哲学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江梅;;公共政策的制度梗阻——以闽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陈学飞;茶世俊;;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4期
8 王凯峰;;公共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从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看公共政策冲突[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曹宁;;公共政策主体探析:社会组织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才智;2009年33期
10 庄德水;;高校“三重一大”制度的生成逻辑、内在规范和实施机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绮虹;葛霆;赵连芳;;“公众对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的态度”调查数据给我们的启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罗依平;;深化我国政府决策机制改革的基本方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左一鸣;覃平飞;;民族地区政府绩效评估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赛全;詹正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体系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吉林省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国内外关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7 张勇;林震;;退耕还林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治[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8 林震;;退耕还林政策执行的经验和问题[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9 黎尔平;;左手搏右手:以云南滇池1908—2008年治理为例的地方政府环保政策研究[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10 余琼;程样国;;论服务型政府的特征[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兴坤;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南京大学;2010年
2 王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模式与选择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孙建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骆耀峰;解构·行动·获益[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陈治东;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孔敬;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估及后续制度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畅;基于政府绩效评估的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刘玉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绩效的评估与改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丽诗;论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思香;浙江省非公有制林业补贴政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马娜;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阳敏;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系统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邓瑞芬;执行主体动机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6 朱锦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成本收益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赵昱;政策对象对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聪;政府绩效评估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及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任晓迪;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覃事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表达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麻宝斌,李广辉;行政学中层研究:寻找理论与现实的中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王鸿谦;肖湘;;《公共管理学报》2004—2005年载文统计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3期
4 何艳玲;特定事件、治理过程与治理文化——一个新的地方治理实践分析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李静芳;当前我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袁达毅;;中国行政学的危机与出路[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王周焰,王浣尘;复杂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04期
8 张康之;;论行政学研究中的学术自觉[J];理论与改革;2006年03期
9 张成福;发展、问题与重建——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科学[J];政治学研究;1996年01期
10 谭君久,童之伟;中国政治学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J];政治学研究;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正波;;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政府悖论”[J];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02期
2 陈永峰;;大型商场应对恐怖袭击事件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年16期
3 李桂珍;;基层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失真的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年03期
4 曹欣;;浅谈公共政策的执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5 钱再见;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与对策[J];理论探讨;2001年05期
6 杨爱平;;政策失败成因的“政府结构性行为模式”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肖乾;;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秦龙;张曙丽;;公共政策的非公共性及其克服[J];行政论坛;2009年04期
9 范君;卢育淮;;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上的政策问题分析——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方琳;试论现代公共政策的价值冲突[J];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荣;;公共政策研究方法:演进路径与发展[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2 陈锦文;;基于“公众参与”范式的公共政策制定[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3 陈锦文;;基于“公众参与”范式的公共政策制定[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芳;;公共政策中的公共理性[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顺;;公共政策的工程品格[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顺;;公共政策的工程品格[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廷扬;王凤兰;;公共管理知识在实践公共政策上的意义[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景钧;;良好治理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9 张顺;王宏波;;公共政策设计中冲突分析的一般方法[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吴涛;;公共政策的宪政解析——基于公共政策发展趋势的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四倍;公共政策应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严荣;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创新公共政策[N];学习时报;2005年
3 ;中外学者呼吁提升智库竞争力[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邹建锋 江西省抚州社会科学院;富裕社会下安全风险的公共政策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刘春青;公共政策需要标准支持[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自由职业者 郭文婧;“急刹车”让公共政策失去可预见性[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公共政策是用来对问题排序的[N];解放日报;2006年
8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竹立家;公共政策应当体现制度理性[N];经济观察报;2010年
9 李慧英;公共政策中的消极差别与积极差别[N];中国妇女报;2002年
10 多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对策[N];西藏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蓁蓁;多源流理论视阈下中国公共政策终结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盛志宏;社会政策与社会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胡春艳;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研究纲领”[D];厦门大学;2006年
4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春城;倡导联盟框架:解析和应用[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科;论公民参与型公共管理模式及在中国的构建路径[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召;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批判与重构[D];南京大学;2011年
8 苏曦凌;行政决策的非理性维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高娟;责任政府导向下的政府回应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吴剑平;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俘获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旋;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丧失与补救[D];浙江大学;2002年
2 刘燕;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3 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李静;从问题解决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D];西北大学;2002年
5 王文波;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D];山西大学;2004年
6 任慧;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7 叶慧霞;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公共政策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陈明;大众媒介“建构现实”与公共政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戴扬;政府决策权力机制优化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宏宇;论现代政府与民众新关系之重塑[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17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1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