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规范、经验与历史反思——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方法论嬗变与当代复兴

发布时间:2018-05-22 17:20

  本文选题:马克思国家理论 + 唯物辩证法 ; 参考:《东南学术》2014年05期


【摘要】:辩证法的理论特质决定一种国家理论的独特构造。传统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理论,上世纪中叶,现代政治学科实证化、科学化倾向加深了国家理论的一度式微。世界性市民社会思潮的兴起,又将"市民社会-国家"分析范式再度推向学术前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于此背景下挣脱了教科书式的原理把握,并在理论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本文力图透过"辩证法-国家理论"的视野揭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完整面貌,并着力通过对马克思国家学说及其实质的当代解析,对马克思国家理论做出当代修构。基于现代国家社会体系构成要素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演变机制呈现出空前的复杂化和综合性。所以,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要在视界转换基础上,充分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种有价值的理论批判思想,切实观照当代社会国家发展态势,充分发挥马克思国家理论在建设中国社会中的理论导向价值。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ics determine the unique structure of a national theory. The core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state theory. In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 the modern political discipline was positivized and scientific, which deepened the decline of the state theory. The rise of the world civil society trend of thought has pushed the civil society-state analysis paradigm to the academic front again. Under this background, Marxist state theory broke away from textbook theory, and formed its own research paradigm in theoretic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complete outlook of Marx's theory of state through the vision of dialectics-state theory, and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analysis of Marx's theory of state and its essence, it tries to make the contemporary structure of Marx's theory of state. Based on the elements of modern national social system,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and the social evolution mechanism presents unprecedented complex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arx's theory of stat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orizon, fully combine all kinds of valuable theoretical critical thoughts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take a realistic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Give full play to the theoretical guiding value of Marx's theory of st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作者单位】: 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苏州大学哲学系;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善行河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河北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13mk015)
【分类号】:D03;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郁建兴;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J];东南学术;2001年05期

2 艾明江;;基于软实力视野的台湾侨务外宣工作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弗雷德里克·C·特纳,仕琦;国家作用的变化:测量、机会与问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1期

2 弗雷德里克·C·特纳,亚历杭德罗·L·科尔巴乔,陈思;国家的新角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01期

3 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海波;国家理论、意识形态与“构建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1期

2 B.杰索普,艾彦;国家理论的新进展(续)——各种探讨、争论点和议程[J];世界哲学;2002年02期

3 栾亚丽;宋严;;马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储珩;;论国家理论复兴的必然性[J];成功(教育);2008年06期

5 严荣;程全军;;论多元主义的国家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9期

6 张振朋;曹小会;;探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11期

7 苏立宁;;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慧芳;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理论前沿;2004年07期

9 李庆;;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国家理论[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启强;;“第三条道路”的国家学说述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郑茂刚;付存清;;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性发展[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南丽军;;从葛兰西到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再思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庞学铨;;一种与全球化相呼应的政治哲学(提纲)——赫费政治伦理学的主要理论贡献[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黎秀蓉;;制度是博弈的结果:国家理论[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崔世广;;试析日本近代家族制度与军国主义的内在关联[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8 吴钰;;我国保险制度的国家意志研究[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贺卫;;试论诺思的经济增长学说——制度变迁理论[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圣民;黄少安;;新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井田制的兴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 郭忠华;民族国家理论的悖论性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惟英;国家理论的变化[N];学习时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张飞岸;走出理论实验场,,建构本土政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施新州;霍布斯的国家理论[N];学习时报;2006年

5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李青宜;阶级与国家[N];学习时报;2002年

7 郭忠华;从“文本”到“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邹啸鸣;税的三种逻辑[N];经济观察报;2006年

9 江怡;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哲学[N];学习时报;2007年

10 张惟英;“财政危机”论(下)[N];学习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的国家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赖普清;市场的性质[D];浙江大学;2007年

3 柴可辅;高攀龙思想研究:理学与心学之接洽[D];浙江大学;2009年

4 曹军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范式转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范伟;新国家观[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魏家文;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启强;公共选择与立宪民主[D];厦门大学;2007年

8 陶永新;14-17世纪欧洲自然法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路占胜;布局与求解[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朱祥海;国家主义法哲学[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海;诺思“新古典国家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洪坤;马克思与诺思:国家理论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玲;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国家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姚传健;人学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木子;试析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辽宁大学;2011年

6 马宁;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述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兴龙;新中国会计模式的选择与变迁[D];重庆工学院;2007年

8 李超;世俗威权制度建构的逻辑[D];山东大学;2009年

9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郑超群;近代早期乌托邦思想中的国家理论[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22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22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3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