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
本文选题:新政治人类学 + 政治学科学化 ; 参考:《学术月刊》2017年02期
【摘要】:新政治人类学旨在发掘具有范式象征符号的"学科基质"与"有序元素",逐步形成跨学科新型研究范式。新政治人类学正在经历着自觉认同、共同持有某种"学科基质"的探索性过程,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四"学术框架上,即"学科基质"的"三化"过程(政治学科学化、人类学政治化、民族志写文化),与"有序元素"的"四要素"组合(权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扎根理论要素)的辩证统一上。一是坚守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权力要素——与"人类学政治化"相结合。二是坚守文化人类学中的田野要素——与"政治学科学化"相结合。三是坚守文化人类学中的民族志要素——与"政治学科学化"相结合。四是坚守文化人类学中的"扎根理论"要素——与"民族志写文化"相结合。
[Abstract]:The aim of new political anthropology is to explore the "subject matrix" and "ordered element" with the symbol of paradigm, and to gradually form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adigm. New political anthropology is experiencing an exploratory process of consciously identifying itself and holding a certain kind of "discipline matrix" together. The research content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cademic framework of "the fourth of March", that is, the process of "three turns" of the "subject matrix" (scientiz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Anthropology politicization, ethnographic writing cultu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ur elements" (power factor, field factor, ethnographic element, rooted theoretical element) are dialectical unity. One is to adhere to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the field of the elements of power-and anthropological politicization. Second, adhere to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in the field elements-and political science combined. Third, adhere to the ethnographic element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and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Fourth, adhere to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of the "rooted theory" elements-and the "national history writing cul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重大项目“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11JJD810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陶庆;;回归“民族志”与重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2 赵芊里;;论动物的权力意志和政治的根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05期
3 范可;;政治人类学今昔[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D.凯利 ,黄青黎;垂暮之年的马克思与人类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占江;;迈向行动的环境社会学——基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7年03期
2 阳李;;行政执法的“内敛”与“外溢”——基于场域理论视角[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3 韩德明;;反思性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法制现代化[J];学海;2017年02期
4 樊凡;;农村社会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02期
5 马丹丹;;西方人类学史在中国人类学教材的书写演变与选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6 陶庆;陈津京;;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J];学术月刊;2017年02期
7 牟春花;张浩;;法治中国化的两种误读及其“中层理论”解决视角[J];理论导刊;2017年02期
8 邱忠霞;胡伟;;我国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问题的反思[J];学术论坛;2016年11期
9 徐明强;;“协商性人民民主”的概念生成——兼论中国政治学话语建构的实践取向[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1期
10 耿敬;;社会科学本土化与江村研究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连海;;论现实民族志方法的源起——以马林诺夫斯基的三次民族志实践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谢丽·奥特纳;何国强;;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人类学理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3 巴胜超;彭兆荣;;进化与对话: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到“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王铭铭;;谈人类学的历史基础与人文价值(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6 王东,刘军;“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J];哲学研究;2004年02期
7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8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俞吾金;;论马克思的社会人类学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蔡红华;;一部政治人类学的力作——评《政治人类学通论》[J];出版科学;2013年03期
2 张谦;政治人类学概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3 范可;;政治人类学今昔[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谢列达;;法国政治学家拉皮埃尔的政治人类学[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09期
,本文编号:1922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2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