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权利”新解
本文选题:资产阶级权利 + 劳动形态 ; 参考:《理论月刊》2013年11期
【摘要】:"资产阶级权利"实质上是"小资产阶级权利",而这种权利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这一阶段虽然消灭了"他主劳动",但仍然局限在"必然劳动"的范畴内。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实现了从"必然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历史飞跃,劳动变成人的第一需要。只有在这一阶段,人才能完全超越"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Abstract]:In essence, "bourgeois rights" are "petty-bourgeois rights", which exist in the first stage of communism because, although "other main labor" is eliminated in this stage, they are still confined to the category of "necessary labor". The higher stage of communism realized the historical leap from "inevitable labor" to "free labor", and labor became the first need of man. Only at this stage can people transcend the narrow vision of "bourgeois rights" and achiev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and need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D03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朝龙;《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处概念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3期
2 魏小萍;资产阶级权利与市民权利:同质与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词汇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亮宜;现阶段国家的必要职能之一:保卫“资产阶级权利”——重读《国家与革命》有感[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02期
2 谢丽卿;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不是资本主义因素[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3 陆立军;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的权利[J];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Z1期
4 丘日庆;西方语文中的“法”和“法律”两字——简论“资产阶级权利”[J];政治与法律;1983年03期
5 丘日庆;;西方语文中的“法”和“法律”两字——简论“资产阶级权利”[J];政治与法律;1982年03期
6 攸全;按劳分配问题和“四人邦”的反革命祸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4期
7 宋朝龙;《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斯芬克斯之谜”——试析生产劳动二重性与“资产阶级权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宋朝龙;《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处概念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3期
9 宋朝龙;《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处概念辨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张友仁;;究竟什么是“资产阶级法权”?——兼批“四人帮”对资产阶级权利科学概念的歪曲[J];齐鲁学刊;197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军;;知识、分配、剥削与劳动价值[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梅枝;;试析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傅红春;;中美个人收入的要素结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6 张鸿;杨文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收入合理分配的关键[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赵学增;;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有机结合的可能与机制[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8 李富阁;;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9 周扬明;;论广义按劳分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广义阐释[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文进;;论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二重性与抽象性[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华敏 朱洪英 张松顷;事业单位分配改革思考[N];组织人事报;2005年
2 杨承训;改善民生要坚持基本分配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 赵平之;按要素分配激发效率[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任胜 黄玲;让教师吃吃“大锅饭”又何妨[N];中国教师报;2006年
5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按劳分配”再理解[N];北京日报;2010年
6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按劳分配”再理解[N];西安日报;2010年
7 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 杨建;还需拿稳“按劳分配”这杆秤[N];工人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汤笛声;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方式并存[N];中国电力报;2003年
9 孔繁琦;觉悟票提倡按劳分配[N];中国商报;2004年
10 ;“按劳分配”概念长期存在误译[N];北京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洲鸿;“新按劳分配”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凌;文学中的财富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爽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杜彦瑾;分配和谐的均衡理论、效应分析与制度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6 贾冰;政府稳定偏好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杜彦瑾;分配和谐的均衡理论、效应分析与制度安排[D];湖南大学;2009年
8 刘扬;调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9 梁玉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刘爽;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建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按劳分配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玉堂;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再认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苏醒;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吴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及其政策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金易;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金鹏;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之比较[D];河北大学;2005年
7 许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和谐社会主义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拓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9 王微;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钟荣华;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25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2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