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的几个维度——以科耶夫与福山为中心的探讨
本文选题:承认 + 激情 ; 参考:《浙江学刊》2017年05期
【摘要】:科耶夫与福山关于承认的思考都建立在历史终结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为了承认的斗争"推动人类历史走向一个普遍主义的终结。这个终结在科耶夫那里是一种调和主义的普遍均质国家,在福山那里是自由民主的发展模式。在历史终结后,普遍的承认已经实现,科耶夫曾经以为,人将像幼小动物那样出于本能地欢爱或玩耍。然而通过对日本社会的观察,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指出贵族风尚是后历史时期否定性的延续,是一种可以使人摆脱动物性归宿的形式价值,是无阶级的,同等地对所有人存在。福山在继承了科耶夫关于贵族风尚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承认区分为平等意识和优越意识,包括贵族风尚在内的形式价值就与企业家对荣誉的追求、政治家的激情一起构成了现代民主社会中优越意识的三个发疏渠道。
[Abstract]:Both Koyev and Fukushan's thoughts on recognition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termination. They believe that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pushes human history to an end of universalism. The end was a generally homogeneous state of reconciliation in Koyev and a model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Fukuyama. By the end of history, universal recognition had been realized, and Koyev had assumed that humans would love or play instinctively like young animals. However, through his observation of Japanese society, he revised his own view, pointing out that aristocratic fashion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negative in the post-historical period, and is a formal value that can make people get rid of their animal fate and is classless. It exists equally to all.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Koyev's thinking about aristocratic fashion, Fukuyama further divided recognition into equal consciousness and superior consciousness. The formal value, including aristocratic fashion, and the entrepreneur's pursuit of honor, The statesman's passion together constitutes the three channels of superiority consciousness in modern democratic socie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仁营;裘白莲;;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红旗文稿;2009年18期
2 张过;;浅析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变与不变[J];南方论刊;2012年11期
3 王建斌;历史终结了吗——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郑伟;;福山“历史终结论”批判三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5 张纯厚;;“历史终结论”的终结[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王建斌;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罗国亮;;西方现代政治的歧途:走火入魔——兼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J];理论界;2005年S1期
8 肖爱民;;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评述[J];理论探索;2007年04期
9 罗秋立;;论政治理性主义视阈中的“历史终结论”——福山政治哲学方法论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何怀宏;承认的历史之维与道德之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张纯厚;“历史终结论”的自我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刘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历史终结论”到对中国模式的历史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佘碧平;他们何以看走了眼[N];东方早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熊文力;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招佩玲;福山历史终结论与当代中国的发展[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3 李勐;金融危机背景下福山历史终结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紫宸;福山“历史终结论”批判[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46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4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