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孙中山与甘地民族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8 15:38

  本文选题:民族主义 + 孙中山 ; 参考:《华侨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民族主义虽产生于西方,却在源流上可以区分为西方民族主义和非西方民族主义。本文选取了孙中山和甘地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西方民族主义和东方民族主义的不同生成逻辑,民族与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孙中山与甘地都是西方民族主义的模仿者,他们均接受了西方民族主义的基本原则,试图在模仿西欧早期的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将各自的母国构建为一个西方式样的民族共同体。一方面,为求得民族解放,他们以西方民族主义理想来对本国民族性进行塑造,并致力于建构起现代民族国家;另一方面,他们也对西方民族主义予以抗拒性的自我表述。孙甘二人都区分了本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并对民族主义的原则做出了修改:在民族主义中融入了道德关怀和集体本位。 孙中山与甘地同为20世纪前半叶亚洲民族主义运动领袖,然而其民族主义思想在历史观、民族国家及民族主义斗争的方式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映。孙中山接受了基于东方与西方、落后与先进之分的启蒙历史观的叙述结构;而甘地否认了西方文明对于印度文明的优越性,建立在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区分之上启蒙观无法在甘地思想中占据主流,借此甘地摆脱了世界近代史上启蒙主义历史观的话语霸权,,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一种超越。孙中山孜孜追求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而甘地却梦想恢复古印度传统的村社自治制度。孙中山基于民族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主张走暴力革命的路子,信仰真理和非暴力的甘地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始终坚持非暴力的斗争方式。 孙中山与甘地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正在民族化和已经民族化的国家和地区思考究竟应该以何种原则完成民族建构、如何正确理解民族主义并引导民族主义良性发展,甚至反思民族主义叙事结构的缺陷,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Although nationalism originated in the Wes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western nationalism and non-western nationalism. This article selects Sun Zhongshan and Gandhi's nationalism though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analyzes the western nationalism and the oriental nationalism different generation logic,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nationalism, the nation-state relations. Both Sun Zhongshan and Gandhi were imitators of western nationalism, and they both accept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western nationalism. On the basis of imitating the early nation-states of Western Europ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uild their respective home countries into a western national community. On the one hand, in order to achieve national liberation, they shape their national character with the ideal of western nationalism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nation-stat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express themselves with resistance to western nationalism. Both Sun and Gansu distinguished their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from that of the West.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 were modified: moral concern and collective standard were incorporated in nationalism. Sun Zhongshan and Gandhi were the leaders of the Asian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ut their nationalism thought was in the view of history.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way of nationalism struggle have different reflection. Sun Zhongshan accepted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historical view based on the east and the west, backward and advanced, while Gandhi denie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the Indian civilization, which was based on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The enlightenment view abov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dvanced and the backward could not occupy the mainstream in Gandhi's thought, so Gandhi got rid of the discourse hegemony of the enlightening historical view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to some extent transcended the enlightening historical view. While Sun Zhongshan pursu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nation-state, Gandhi dreamed of restor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autonomy system in ancient India. Based on the sever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national struggle, Sun Zhongshan advocated the path of violent revolution. Mahatma Gandhi, who believes in truth and non-violence, has always insisted on the non-violent struggle in the struggle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Sun Zhongshan and Gandhi's nationalist thoughts should reflect on the nation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On what principles to complete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uid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and even reflect on the defects of its narrative struc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3.0;D09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西山;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关系的考察[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孙振玉;论当代民族主义的现实基础与内容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黄凤志;论20世纪的世界民族主义[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汉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王云飞;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及恐怖主义[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慕唯仁;中国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与弱国联盟[J];读书;2003年12期

6 陈玉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J];书屋;2004年05期

7 约翰·基恩,于向东;民族、民族主义和公民在欧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年02期

8 陈顺馨;强暴、战争与民族主义[J];读书;1999年03期

9 姜鹏;民族主义与民族、民族国家——对欧洲现代民族主义的考察[J];欧洲;2000年03期

10 侯保龙;20世纪民族主义与国际秩序的变迁[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包胜利;;2006-2009年国内“世界民族研究”综述[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韩琦;;论克里奥尔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广良;;民族、民族主义与开放主义[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林家有;;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6 万鄂湘;;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重读孙中山先生有关“民族主义”的论断新悟[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7 韦定广;;“第一国际”为什么会解散?[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方田;;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潘亚玲;;中国人对美国的网络民族主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10 丰子义;;正确看待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福坚;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关凯 李晶;世界杯中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康慨;少年枪手:该死的民族主义报纸让我向作家开枪[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马立诚;为何不要狭隘的民族主义[N];学习时报;2002年

5 秋风;游走在全球化与商业民族主义之间[N];中国经营报;2004年

6 于福坚;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熊坤新;学术视野下的民族主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梅宁华;对“新爱国主义”本质的思考[N];浙江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郑固固 专家 辛旗;民族主义与两岸青年的责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明晖;商业文化:不要让民族主义成为一个伪命题[N];国际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4 金英兰;韩国的社会结构与民族主义[D];上海大学;2012年

5 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媛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荣超;20世纪初政论报刊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期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珉;复兴,还是衰亡?[D];外交学院;2002年

2 党军;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金鑫;当代民族主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勇兵;论民族主义起源的社会心理机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孙慧;民族主义与近代德国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运哲;石原慎太郎与冷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波;孙中山与甘地民族主义思想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9 刘新莉;试论民族主义发展中载体的功能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钊;民族主义的传统化表象与现代化实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96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96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