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规则与动态演化视角下的基层治理研究——基于动态博弈论理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09 21:36

  本文选题:基层治理 + 博弈论 ; 参考:《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02期


【摘要】:对于中国基层治理的传统研究,往往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换一个视角,从动态博弈和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出发,就会发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一般性规则和随机性规则共同决定基层治理的成功程度和效率提高程度。在更广泛的区域内,一般规则性因素,如产权、激励等更多的决定了基层治理的效率,传统的因素的影响则逐步减少,这反映了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转型因素。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f Chinese grass-roots governance is often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from the dynamic game and the theory of small-scale public pond resources, it is found that in a relatively closed area, general rules and random rules jointly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success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a wider region, general regular factors, such as property rights, incentives and so on,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whil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actors is gradually reduced, which reflects the factors of China's tran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浦劬,李风华;中国治理模式导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 康之国;;社会治理创新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于东山;;社会双向运动中的政府治理[J];管理现代化;2012年03期

2 包国宪;霍春龙;;中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3 乔福龙;;中国治理模式的特色与成长逻辑——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谭兴中;;论我国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的选择与发展[J];探索;2010年06期

5 倪斌;吴言林;;公共治理模式与经济发展:与西方近代商业社会之比较[J];学海;2012年02期

6 谭兴中;;新农村治理模式探讨[J];行政论坛;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谭兴中;;西部新农村治理模式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清;;论政党模式与政府创新的限度——一种比较分析的视角[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莎;中国特色开发区视野下的浦东治理模式[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屠飞鹏;西部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建英;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洪富艳;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汤建辉;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崔贝怡;论政府的城市治理模式创新[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3 李松锦;论转型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单鑫;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一个治理的分析框架[D];苏州大学;2009年

5 于红玉;治理视角下我国大学教授委员会权力运行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董正华;小农制与东亚现代化模式──对台湾地区和韩国经济转型时期农业制度的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谢晓波;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制度转型[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刘汉屏,刘锡田;地方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J];改革;2003年06期

4 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彩云;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张力;合理选才 科学用人[J];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谢晓尧;惩罚性赔偿:一个激励的观点[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4 张燕君;我国公共部门 绩效激励初探[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5 罗福勇;;对低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思考[J];新世纪论丛;2006年01期

6 赵士德;钱丽萍;邓洪伟;;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宋文利;;人力资本及其作用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8 史海燕;;浅论科研团队的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8年01期

9 王仲远;程书一;;博弈论视野中的美苏“冷战”之缘起[J];法制与社会;2008年31期

10 舒展;;论政治思想教育的成就动机与激励策略[J];才智;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博峰;;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制度分析及案例研究[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满青珊;张金隆;毛弘毅;;基于博弈论的移动服务双渠道结构模型[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陈健;吴楠;林大谦;;股票市场可持续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博弈论的应用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4 钟卫;徐友云;蔡跃明;;多用户MIMO系统中的一种基于博弈论的资源优化[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万家思;;博弈论在煤矿精细化管理中的运用[A];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耿昕;石金涛;;博弈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综述[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姚杰;李好好;;对外直接投资与竞争优势:一种博弈论解释[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张捍东;严钟;;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进展[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捍东;严钟;王健;;对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思考[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国干;;行政指导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小民;企业家也要了解博弈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王英;团购与博弈论[N];中国证券报;2003年

3 指南针教研室;股市博弈论[N];信息时报;2000年

4 程凯;不可不学博弈论[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5 倪维斗;《博弈论与电力企业管理》为企管提供改进思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杨红卫;教材招标博弈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聂辉华;博弈之道在于理性地融入社会[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辉华;博弈之道在于理性地融入社会[N];中国保险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程慧;诺贝尔奖为何颁给博弈论大师[N];国际金融报;2005年

10 张剑;赵勇:从博弈论看电力企业管理[N];华中电力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李勇;不同市场有效性条件下的中国投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道稳;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4 王秀丽;生态产业链运作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刘立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影响及经营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7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8 温明振;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孔洪刚;执政党理念下新闻媒体的转型[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凤玉;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及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志刚;当前中国信贷市场道德风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叶霞;中小IT企业核心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王彦博;河南省高校教师激励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闫越琦;美国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孙丽辉;吉柴公司薪酬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张俊刚;NY银行员工绩效考评与激励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胡克;中爱眼科医疗专业人才的激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林烨英;高校人事代理人员的心理契约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9 郭增加;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D];延边大学;2004年

10 邵冰;上海诚美化妆品有限公司薪酬方案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0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00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1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