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债务危机中的群众运动看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本文选题:公共领域 + 西方债务危机 ; 参考:《学术论坛》2013年06期
【摘要】:公共领域是公众基于维护公共利益动机而展开理性对话的公共舆论空间,理性批判和公共利益追求是其基本原则。西方债务危机引发的群众示威、游行、罢工和社会骚乱严重干扰了国家解决债务危机既定方案和应对措施的实施,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使得政府在削减财政支出与获取民意支持方面进退两难,暴露了其公共领域现实存在中的不足。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必须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在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重视公共领域的理性化引导,凸显其公共性"本色",形成一个"强国家"与"强社会"的公民社会模式。
[Abstract]:The public sphere is the public opinion space for rational dialogue based on the motivation of public interest. Rational criticism and public interest pursuit are its basic principles. Mass demonstrations, marches, strikes and social unrest triggered by the Western debt crisis have seriously disrup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ry's established plan and response to the debt crisis and disrupted public order. It makes the government face a dilemma in reducing fiscal expenditure and obtaining public support, which exposes the deficiency in the reality of public domain. On the basis of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 guidance of the public sphere according to China's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Highlighting its public nature, form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strong society" civil society model.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基金】:2011年中北大学科学基金项目 2012年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2012F042)
【分类号】:C912;D0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7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以对程序理论的批判和批判理论的程序化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马凌;伟大的中庸:重新认识约翰·密尔的新闻思想[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10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郭权;;潜舆论外显化的限制——对舆论传播现象的反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郭尚兴;;汉英文化类辞典编纂要端举论——以《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周菲;;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4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9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卢山冰;网络、网络主体与网络外部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7 王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比较[D];湘潭大学;2001年
8 张海夫;《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及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束顺民;论转轨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重塑[D];厦门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兆明;公共理性·市场经济秩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坚;;公共领域:一种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2 张,
本文编号:2000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0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