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和“东方”的原初情感型构——评邓正来和刘小枫、甘阳“阅读西方”的不同论说
本文选题:阅读西方 + 脉络化处理 ; 参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关于东西方的文化和政治之异同的论争便不曾间断。在此期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西学或认识"西方"的基本路径。一种是以中-西思想之整体性比较为取向的西学研究路径,另一种是不加反思地接受西方的研究路径。基于对前两种路径的不满,邓正来以及刘小枫和甘阳提出了新的有关"阅读西方"的论说。通过考察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通过考察他们所共同预设的基本前提,文章认为我们在阅读西方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甚至遗忘了自我在其中所起到的建构功能,不然,我们就可能会丧失一种基本的反思能力,进而丧失对于事实本身的认识。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debate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lture and politics between East and West has been uninterrupted.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ways to study western learning or to understand the West. One is the path of western research oriented by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s, the other is to accept the western research path without reflection. Dissatisfied with the first two paths, Deng Zhenglai and Liu Xiaofeng and Ganyang put forward new theories about reading the West. By examin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by examining their common presupposition, the article holds that we should not ignore or even forget the constructive function of the self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he West. We may lose a basic ability to reflect and thus lose our knowledge of the facts themselv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D0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秦淮;;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钱善刚;;道:假设抑或承诺——胡适《淮南子》研究初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范丽娟;;文化现代化: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着力点[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5 顾友谷;;对常乃德和胡适文化争论的现实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王平;;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圆融——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方何荣;;研究赛珍珠的现实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张宇;;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段爱明,张建新,彭长康,莫凤英;关于“假球黑哨”成因的文化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10 聂民玉;;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观及其实践价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衡旭辉;孙法浩;李存金;;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体缺失”现象的调查与思考[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2 左玉河;;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五四以后中西文化差异之比较[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晓梅;;梁启超“趣味说”的双重品格[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侯湘;;中医穴位体系是经黑箱方法验证的系统科学[A];第八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杨凯;;承接地气:人民法庭审判职能改革完善之理想图景——以基层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中心视角的展开[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海胜;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启巩;《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琳琳;吴经熊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翟飞;论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军;荣US期、曾子、孟子“三乐”思想的美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振;朱子之学在近现代中国[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永灿;瞿同祖法律思想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02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0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