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公民塑造:国家建构的重点

发布时间:2018-06-17 01:08

  本文选题:公民 + 缺位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06期


【摘要】:"公民"由三个层面构成:个体层面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权利,更多体现利益需求;社会层面关注群体生活的自愿性、多元性和共容性,体现认同需求;政治层面关注公权力与私权利间的平衡和基于这种平衡之上的权威维护,更多体现秩序需求。"公共"传统的相对缺乏、精英政治统治的政治文化、共和国建构过程的历史轨迹所造就的路径依赖、相关制度环境供给的滞后、全球化开放时代形成的复合风险社会,使得我国公民相对缺位。因此,公民的塑造理应成为国家建构的重点,形成国家—社会—个人的合力。其中,国家需承担制度的有效供给者和公民教化者的职责,社会承担社会网络建构者和公共道德底线维护者的职责,个人承担规则遵守者和公共道德实践者的职责。
[Abstract]:"Citizen" is composed of three levels: the individual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s freedom and rights, more embodies the interest demand, and the social level pays attention to the voluntary, pluralistic and inclusive nature of the group life, which reflects the identity demand. At the political leve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balance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private power, and to the maintenance of authority based on this balance, which more embodies the need for order. " The relative lack of public "traditi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elite political rule, the path dependence created by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Republic's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lag of the supply of releva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lex risk society formed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opening up," Make our country citizen relative vacancy. Therefore, the shaping of citizens should become the focu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form the joint force of stat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mong them, the state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effective provider of the system and the civil educator, the social network constructor and the public moral bottom line defender, and the individual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ules compliance and public moral practitioners.
【作者单位】: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
【分类号】:D0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光飞;;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诠释:限度及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田旭;;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及其反思——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唐雪梅;赵海林;;社会资本视野下的乡村政治精英[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蓝浩溥;;农民合作组织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大平山镇江下、江岭村罗伞陂坝灌区用水者协会的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5 聂飞;;农村治理语境下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9期

6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张娟;;弱势行动集团主导下的政制创新——辛亥革命的历史制度主义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苏玉菊;王琳;;志愿者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李慧敏;张元建;;农村社会资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约及其创新[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10 吴江生;苏玉菊;;非政府组织的内涵、功能与合法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忠;;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促进黑龙江垦区经济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2 刘敏;;社会资本的建构: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赵爱英;;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绩效研究——基于天水市的分析[A];第二届宝鸡天水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陈雪玉;;社会资本视角下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进路[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蔡潇彬;;加强政府社会管理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治理变革进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俊月;;西方整体政府的构建路径及其借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10 燕继荣;;构建民主和谐社会,需要投资社会资本[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7 任奔滔;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融资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侯德斌;农民集体成员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晖;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效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旭东;《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烨华;社会资本视域下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提升途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巍;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然;;官僚制精神与我国官僚制组织模式的塑造[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贾少学,李春立;塑造现代政府良好社会形象的对策探析[J];党史文苑;2004年06期

3 宋波;;试论政府形象的塑造[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4 王丽萍;;现代行政人格必备的特质及如何塑造[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7期

5 李竹宇;徐美珠;;公务员激励机制中行政文化的塑造[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6 刘东杰;;缘起于公共性要求的行政人格塑造[J];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7 黄春彦;;公共行政组织权威的塑造路径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8 李永杰;;公民社会组织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J];长白学刊;2008年03期

9 陈毅;;对民主、繁荣与权力三者关系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年02期

10 郁建兴;;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学荣;余承;;公民的让渡价值[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汪丁丁;;社会过程及其评价[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杨爱民;;论孔子的“德治”思想[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5 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6 袁峰;;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政府公共职能的配置[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7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宋海娜;;公民公正意识的基本含义[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9 张秀雄;;审议民主与公民意识[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10 丁宇;石秀华;;论新形势下政府行政能力的基本内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窦皓 刘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心态[N];人民日报;2005年

2 吴忠民;应当完整地理解公正[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人权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N];人民日报;2005年

4 汪向东;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责[N];西安日报;2006年

5 李辽宁(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N];长江日报;2005年

6 郭小平(作者单位:市委党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黄冈日报;2005年

7 刘明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鼎城区委书记;构建和谐社会是系统性的执政工程[N];常德日报;2005年

8 关凯;民族“去政治化”:一种被挑战的理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梅世贞(作者单位:中共宿州市委党校);构建和谐社会须注意的问题[N];安徽经济报;2005年

10 何惠湛 李华 作者单位:中共恩平市委党校;培育谅解宽容的精神理念[N];南方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越倩;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浙江大学;2009年

2 肖高华;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现代国家之政制设计及论争[D];湖南大学;2010年

3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裴自余;国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融合: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张君劢之国家观念研究(1919-1938)[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吴素雄;政党下乡的行为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邓振军;共同善中的自由:托马斯·希尔·格林自由民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孟军;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国宏;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段微晓;埃德蒙·柏克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郑国玉;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勇;政治哲学视域中的身份符号[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2年

2 陈文林;行政伦理制度化与行政人格塑造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朱琳琳;脆弱的聚合与离散的迷茫[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辽;王弼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5 钟世升;论公共权力的效力及其边界[D];吉林大学;2007年

6 卢智增;行政公正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正斌;现代行政模式转型下的行政给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彭芙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牛慧;政策网络视角下婚检政策变迁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10 丁胜涛;正义实现论[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8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28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