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与“国家”——以“1903年转型”为核心考察对象

发布时间:2018-06-17 23:31

  本文选题:梁启超 + 新民说 ; 参考:《清华法学》2016年03期


【摘要】: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1903年转型"长期受到学界关注。但现有大部分研究多将关注点置于梁具体政治主张的变化之上,从而相对忽视此次"转型"所暗示的其思想中根本思维方式上的变革。从梁对现代政治中"个人"与"国家"间关系的思考历程出发,来考察此次思想转变,将有助于澄清梁头脑中原本持有的一元论的、连续性的理学世界观在政治现代性的刺激下,是如何为一种分化的现代性精神所取代的。梁在"转型"前所创作的《新民说》系列文章,充分体现出借助个人道德完善以自动实现政治改良这一旧式连续性思维的色彩。而梁在1903年末的所谓"倒向国家主义",实际上是"个人"与"国家"间原有的和谐秩序格局瓦解后的结果。"转型"后的梁启超一方面继续寻求且坚持以儒家修养之学来完善现代国民道德素养的方法,另一方面则积极参与近现代国家建设之诸多制度面向,尤其是宪政面向的讨论之中。在现代中国人应如何面对政治的现代性、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应具有何种地位和尊严等问题上,梁以自己后半生的各种言行,展现出一套真诚、清醒而又值得尊重的解答方案。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1903 in Liang Qichao's political thought has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focus on the change of Liang's specific political views, thus ignoring the fundamental thinking changes in his thoughts implied by thi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ang's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tate" in modern politics, it will be helpful to clarify the monism held in Liang's mind.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political modernity, the continuous philosophical worldview is replaced by a divided spirit of modernity. The series of articles written by Liang before "transformation" fully reflect the color of the old-style continuous thinking of self-realization of political improvement by means of personal moral perfection. Liang's so-called "inverted nationalism" at the end of 1903 was actually the resul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original harmonious order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tate". " On the one hand, Liang Qichao continues to seek and adhere to the method of perfecting modern national moral literacy by Confucian culti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many institutional aspects of modern national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 the discuss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On the question of how modern Chinese should face the modernity of politics and what status and dignity Confucianism should have in modern China, Liang displayed a set of sincere, sober and worthy of respect solution with his own words and deeds in the latter half of his lif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来;;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黄克武;梁启超与儒家传统:以清末王学为中心之考察[J];历史教学;2004年03期

3 吴义雄;王学与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演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关于梁启超称颂“王学”问题[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5 吴义雄;康有为与理学初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骏楠;;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与“国家”——以“1903年转型”为核心考察对象[J];清华法学;2016年03期

2 张汇敏;;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36期

3 张新国;;伦理启蒙的形而上学基础[J];原道;2015年03期

4 张汇敏;;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年10期

5 陈丽;;梁启超关于道德转型问题的思考及启示[J];前沿;2015年08期

6 邓斌;朱甜甜;彭卫民;;失控的革命话语——梁启超革命观的十年嬗变(1898-1907)[J];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01期

7 赵景阳;;自由主义改良派论“公德”与“私德”——以康有为、梁启超、李泽厚为线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江湄;;另一种整理国故——论“五四”后梁启超对儒学与儒学史的重构[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9 高馨;;阳明学为今时救国之本论——浅谈民国学术思潮的一个面向[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10 尤小立;;梁启超道德诉求的三次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关于梁启超称颂“王学”问题[J];历史研究;1998年05期

2 沈善洪;王凤贤;;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初探[J];学术月刊;198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超;梁启超与《新民说》[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2 朱义禄;论梁启超的“新民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吴秀红;;告别臣民的探索——论梁启超的《新民说》[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年06期

4 闫伟杰;;试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以《新民说》为考察中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10期

5 杨燕;林静;;西学东渐与梁启超的《新民说》[J];语文学刊;2013年05期

6 苟军;徐黎明;;民为邦本——浅析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国民近代化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7 聂代毛;;深沉的道德忧思 激越的道德革命——读梁启超的《新民说》[J];传承;2009年18期

8 宋洁;宋旭民;;论《新民说》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年11期

9 赵光勇;陈邓海;;梁启超公民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新视野;2009年03期

10 常岩;;从梁启超《新民说》看当前道德建设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宏云;;清季梁启超的国家论及其相关理论背景[A];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小曼;重新返回现场[N];华夏时报;2013年

2 法律学者 羽戈;从“新民说”到“公民说”[N];中国经营报;2014年

3 整理 胡怡薇;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N];文汇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刘艳;企业有危险源 甭想再捂着[N];厦门日报;2006年

5 记者 聂广鹏;问计于民 共谋发展[N];河南日报;2006年

6 陈炳山;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江苏新闻出版业[N];新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曹军;优化服务 鲜活采购[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8 记者 金鑫;再接再厉为全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创造经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记者 张建新;认真落实各项执行措施推动执行工作深入开展[N];河南日报;2006年

10 阎晓明;抓好落实是当务之急[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翔;论《新民说》中的近代人格[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军辉;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马凤莲;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张杰克;梁启超《新民说》“竞争”观念的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魏国栋;梁启超《新民说》中“义务”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静雅;梁启超的权利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李宝兰;梁启超《新民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彭建河;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徐佳;从“臣民”到“公民”的启蒙[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2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32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