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发展一种具有中国色彩的道义民主——一种建设性后现代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6-20 05:21

  本文选题:后现代民主 +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 参考:《现代哲学》2013年01期


【摘要】:从一种尊重差异、欣赏他者的建设性的后现代立场出发,本文挑战了我们在民主问题上的简单化思维,揭示了民主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勾勒了后现代民主的基本特征与内涵。与现代民主一味排斥东方智慧不同,后现代民主在根蒂上对东方智慧持一种非常积极开放性的对话态度,正是这种开放性的对话态度使我们有可能整合吸纳一切传统智慧和当代智能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色彩的道义民主。其中既包括儒家智慧,也包括佛家和道家智慧,更包括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现代民主的洞见。这是一种充分尊重差异的多元民主,一种拥有道德底蕴的道义民主,一种协商民主,一种和谐民主,一种生态民主,一种全球民主。这种新型的民主概念,无疑有助于拓展我们思想的苍穹,使我们得以换个视角重新审视民主,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或许不必重走西式自由主义民主的老路,不必重复西方已然犯下的错误。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新路,一条具有中国色彩和道德内涵的建设性的后现代民主之路。
[Abstract]:From a postmodern standpoint of respecting differences and appreciating the other's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this paper challenges our simplistic thinking on democratic issues and reveals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democratic problems. On this basis, it outlin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post-modern democracy. Unlike modern democracy, which blindly rejects oriental wisdom, postmodern democracy has a very active and open dialogue attitude towards oriental wisdom in its roots. It is this open dialogue that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integrate all traditional wisdom and contemporary intelligence to develop a moral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olor.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wisdom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the wisdom of Buddhism and Taoism, as well as the insight of Marxism and western modern democracy. This is a pluralistic democracy with full respect for differences, a moral democracy with moral foundations, a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 harmonious democracy, an ecological democracy, a global democracy. This new concept of democracy will undoubtedly help to expand the sphere of our minds, enable us to re-examine democracy in a new perspective, and make us realize that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may not have to go back to the old path of Western-style liberal democracy. There is no need to repeat the mistakes that the West has already made. To find a new way, a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olor and moral connotation.
【作者单位】: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D0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远行;传统复兴?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视角与功能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葛志毅;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6 李颍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关于北京学研究的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邬晓燕;科技与道德走向合理的张力[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沈敏荣;成文法的变革与法律的不确定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郭海龙;对反现代化思潮的反思[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李金荣;;平等及信息平等的逻辑过程[J];图书与情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虹;;和谐社会视域下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追问[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杨正喜;;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源流与评估[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武际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4 朱晓鹏;;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问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5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郑师渠;;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方Q趾,

本文编号:2043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43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9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