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德里克: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

发布时间:2018-07-07 13:20

  本文选题:德里克 + 马克思主义 ; 参考:《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评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他在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霸权时,延续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的一套话语体系和分析方式,其“全球化”批判思想展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转向。本文拟对德里克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发展作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分析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的主题及意义,为中国当代语境里的文化研究学科的发展提供思想参照。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曾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取代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一度雄踞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界,之后由于文化研究的崛起而迅速地被纳入广义的文化研究视野。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与全球化/本土化、民族/文化身份等问题的讨论密切相关。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理论批评之特色。 本文将集中讨论德里克的近著,并对其批评理论作一较为全面的评述。他近期的研究标志着当代后殖民理论新的转向,或者说是一种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他提出的不少理论都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全球化与文化问题密切相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启发。
[Abstract]:L-Arif? Arif Dirlik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Marxist and postcolonial critics and an authoritative scholar on China. In criticizing the hegemony of global capitalism, he continued a set of discourse system and analysis method of classical Marxist capitalism critique, and his critical thought of "globalization" showed the contemporary turn of traditional Marxism.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Derek's postcolonial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n ide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cultural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text by analyzing the theme and significance of Derek'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The postcolonial theoretical trend of thought replaced the postmodernist theoretical trend of thought from the late 1980s to the early 1990s, and once occupied the critical circle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Later, due to the rise of cultural research, it was quickly brought into the broad view of cultural research. Since entering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globalization / localization, national /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 on.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colonial theoretical criticis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rek's recent works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comment on his critical theory. His recent research marks a new turn in 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 or a post-colonial criticis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Many of his theor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ssues that we are discussing today and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cultural research work.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玉高;;霍米·巴巴的杂交身份理论及其不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辉;;超越西方话语——读《中国大趋势》[J];杭州(我们);2011年05期

3 赵士发;;论生态辩证法与多元现代性——关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4 马元雄;;萨义德《东方主义》思想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张靖;;从国际性传教大会历史看基督教新教传教观的改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兵;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斯义宁;走向一种全球性的后殖民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王腾飞;与后殖民说再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杨乃乔;后殖民批评及其世界宗教背景[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王宁;后殖民批评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作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李应志;解构的文化政治[N];社会科学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生 杨振;用自己的方式看待西方价值[N];文汇报;2007年

10 李庆本;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2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4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6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3 邓欢;中心的消解与边缘的复归[D];山东大学;2007年

4 胡江宁;翻译与权力—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周帆;德里克: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孙芳芳;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8 张妍;潜伏的东方主义:对《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的后殖民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5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105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0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