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及其文论价值

发布时间:2018-11-06 12:20
【摘要】: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拉克劳与墨菲创立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学术界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种最新的左翼学术文化思潮,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文化思潮的理论化,以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及领导权的经济还原论和阶级本质主义、建构新社会运动的领导权和新社会主义激进多元的民主政治为思想旨趣,呈现出解构与建构双层理论结构,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学。其中,话语接合是其最具标志性的理论和方法。拉墨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是当代西方解构哲学等新理论与阿尔都塞、葛兰西理论的接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语言学转向"的最新产物。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对当代西方英语国家最新的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诗学、文化美学和文化批评也极具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启迪价值。
[Abstract]:"Post-Marxism", founded by contemporary British political philosophers Ragaugh and Murphy, is the latest left-wing academic and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world, after "Western Marxism". It is the theorization of the cultural trend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new social movement to deconstruct the economic reductionism and class essentialism of traditional Marxist ideology and leadership. The ideological purport of construct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new social movement and the radical and pluralistic democratic politics of the new socialism is to deconstruct and construct a two-tier theoretical structure, which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cultural politics. Among them, discourse articulation is its most iconic theory and method. Marxist cultural politics after Ramo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deconstruction philosophy and Althusser's and Gramsci's theory. It is the latest product of the linguistic turn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cultural politics. Post-Marxist cultural politics has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st cultural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has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cultural studies, cultural poetics, cultural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our count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ing valu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笔者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研究的学术逻辑与批评实践”(09BZW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B089.1;D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岭;;社团成员的权利与社团的权利和权力[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2 李雪沣;胡东;;人民概念政治性的宪政解读[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3 洪晓楠;韩振江;;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4 谢亮;;民主的现实与理想[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樊凡;;争论中的消极自由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丁成荣;;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中的中国民主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7 李志强;;论政治宽容研究的理论范式及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沈江平;;论现代民主政治视阈中的“主体”[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刘莘;;葛兰西:政治战略与文化战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乔贵平;吕建明;;激进的多元民主观——墨菲对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批判及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冯颜利;王雄;;柯亨的公正思想初探[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柳成焱;;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王平;;辨析与反思: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5 孟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史巍;韩秋红;;现代性的政治规划与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墨菲的民主政治理想[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郭佩惠;;拉克劳和墨菲的激进社会主义领导权理论的批判性分析[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蔺波;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赵春清;历史与人的解放[D];复旦大学;2011年

7 梁瑞英;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集中制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刘国胜;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石敬翔;工业民主析论[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霞;现实的表达 理论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热依拉·玉素甫;阿富汗塔利班兴亡的原因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5 曲常明;大庆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变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6 邬宗明;协商民主的优势及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绍成;村民公共参与中民主与效率的整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邓言平;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能力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9 张晓密;多元性理论与有限领导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刘振怡;拉克劳:从后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楠;韩振江;;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2 欧内斯托·拉克劳;陈红;;意识形态与后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6期

3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与建构[J];理论参考;2009年11期

4 王凤才;;继承与超越、解构与重建——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阐释[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5 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J];理论视野;2011年02期

6 周凡;;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中)——拉克劳与莫菲思想演进的全景透视[J];学术月刊;2008年06期

7 马恰特;倪胜;;什么叫后马克思主义[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00期

8 周凡;;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上)——拉克劳与莫菲思想演进的全景透视[J];学术月刊;2008年05期

9 保罗·鲍曼;黄晓武;;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4期

10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J];现代哲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平;;辨析与反思: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2 王平;;现代性: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与归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5 仰海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6 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7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9 王俊;;罗蒂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场景[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孟鑫;;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炳辉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剖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惠玲;重申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之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贺翠香;焦点与争鸣:当代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N];学习时报;2009年

5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还是传统化[N];浙江日报;2008年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朱松峰;哲学教育的话语交往维度[N];湖北日报;2008年

7 罗骞;时代呼唤马克思的在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重释历史唯物主义[N];光明日报;2010年

9 傅海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科学的“僭越”与哲学的“代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郭忠华 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对吉登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透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铁省林;哈贝马斯宗教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国超;权力的眼睛[D];吉林大学;2013年

3 祁程;西方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高健;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批判[D];复旦大学;2010年

5 罗辛谷;贵族激进主义的文化政治[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王罕哲;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王海风;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4 谭佳雯;拉克劳与莫菲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D];复旦大学;2009年

5 张云超;权力话语的另类表述[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薛芳连;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下的怨恨情感浅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伟;《帝国》启示录:21世纪资本主义的秩序,,生产与反抗[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昕;拉克劳、墨菲政治哲学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孙越雷;拉克劳与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陈中文;鲍德里亚早期符号文化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14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14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