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会均等代替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基于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福利观的思考
[Abstract]: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promotion of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proposed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equity of opportunity advocated by Giddens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but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is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at this stage. Combined with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can clearly grasp the reference value of the third way welfare view to the improvement of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our welfare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焦力军;;西方福利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克军;;合同债权性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琪;;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4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姚其煌;李小兰;;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7 王智杰;左停;;风险社会下市场经济及农户生计困境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8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张华东;;《共产党宣言》中的“脱域”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茅根红;陈志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宏;从消极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探索新福利制度[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1期
2 吴英英;纪沈岑;;欧洲福利国家的新探索:“第三条道路”[J];经济视角;2007年07期
3 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变与政策调整[J];教学与研究;2003年11期
4 臧秀玲;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改革的新探索[J];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5 李翔海;杨静;;西方新自由主义福利思想述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6 罗文东;新自由主义剖析:实质和影响[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永生;西方超越性思维的新成果:吉登斯论“第三条道路”[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贾中海,刘莉;“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哲学观——吉登斯思想解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3 郭忠华;;吉登斯的社会主义观评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4 秦晖;“第三条道路”,还是共同的底线?——读吉登斯《第三条道路》[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6期
5 尚庆飞;宋书琴;;从积极福利到社会投资型国家——吉登斯福利国家概念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黄建平;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及其实践[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7 杨雪冬;吉登斯论“第三条道路”[J];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02期
8 胡涤非;第三条道路:一种新的社会理念的兴起、实质及困境[J];社会科学家;2003年01期
9 ;第三条道路:走出两分法困境的尝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2期
10 白先愚;吉登斯对复兴社会民主主义的探索——国外名家论社会主义(一)[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肖巍;;“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的一个标本——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国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刘玉安;;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还是社会自由主义?[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白平浩;沈丹;;民主社会主义再认识[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5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演变格局[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为民;;公安文化与风险社会[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陈学明;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8 程倩;;契约型政府信任关系:工具的与历史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岳占菊 孙相东;第三条道路:吉登斯回应批评[N];学习时报;2001年
2 周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新中间派”的第三条道路[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朱昔群;当代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变革[N];学习时报;2005年
4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郭忠华;现代性、全球化与社会模式的重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剑涛;社会理论与国策咨询[N];南方日报;2007年
6 殷叙彝 编写;社会民主主义世纪会结束吗?[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吴德慧;政府规模:关键在于职能发挥[N];学习时报;2010年
8 中山大学 郭忠华;民族国家理论的悖论性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胡颖峰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走进现场:人物思想研究要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幼英;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兴衰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3 焦凤梅;挑战与应对[D];复旦大学;2006年
4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6 周治伟;政治信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程倩;论政府信任关系的历史类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8 陶日贵;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晨华;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杨均;“第三条道路”,还是现代性批判?[D];山东大学;2010年
3 田雪荆;吉登斯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厦门大学;2008年
4 康书评;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戴炜;启蒙之惑——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王云;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乔丹丹;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理论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慧;从现代性理论到“第三条道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木森;“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复兴,还是蜕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春田;社会民主主义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年
,本文编号:2315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1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