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微博新媒介优化政治生态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8-11-14 09:17
【摘要】:微博新媒介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具有传播的交互性、自媒体性和参与的开放性、平等性,为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对于优化政治生态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微博政治参与能够彰显民主本质,体现民主政治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能改善政治环境,凸显维护政治稳定的价值。
[Abstract]:Weibo's new media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 Weibo has the interactivity of communication, the openness and equality of self-media and participation, which has brought revolutionary change to the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the political ecology. On the one hand, Weibo'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n reveal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reflect the valu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improve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highlight the value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作者单位】: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基金】:南华大学人文社科基地资助项目:公共危机管理
【分类号】:D0;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雨飞;;政治微博在公民政策参与中的二重性作用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5期

2 佟玉华;;社会结构变迁中执政党的政治权威与公民政治参与[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5期

3 聂运麟;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金晓春;金永成;;微博的“广播”效应探析[J];新闻界;2011年02期

5 陈潭;刘建义;;网络时代的“扒粪运动”——网络反腐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理论探讨;2013年04期

6 许耀桐;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对政治现代化的关注[J];政治学研究;1998年04期

7 郑萍;金春义;;网络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影响作用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8 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李蕉;;博客:收复公共失地——兼论公共领域的实现[J];学术界;2007年03期

10 张体魄;关于政治稳定研究的梳理与解读[J];探索与争鸣;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5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9 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10 闫东;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区基层民意机制的探索性创新——对盐田区民意畅达模式的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4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区基层民意机制的探索性创新——对盐田区民意畅达模式的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张玉;唐良凤;;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为分析文本[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何军;;有效性:共产党执政体系的治理绩效基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8 虞崇胜;;WTO与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之路[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9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汪德荣;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姚志刚;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晓薇;;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从微众直播与围观说起[J];今传媒;2011年02期

2 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J];党政论坛;2007年05期

3 颜纯钧;博客和个人媒体时代[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志宏;王海燕;白雪;;基于网络媒介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仿真和管理对策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5 赵妮娅,叶静;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韩志明;;从“独白”走向“对话”——网络时代行政话语模式的转向[J];东南学术;2012年05期

7 汪波;赵丹;;中国虚拟公共空间的内在逻辑:五重效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杜治洲;任建明;;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9 韩恒;;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10 邱建新;;为“网络公众舆论”正名——关于“网上群体性事件”概念适当性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伟;;单子化运动与政治稳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淮鹏;;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阮鹏颖;;浅谈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1年04期

4 邢晓红;;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吕明杰;试论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协调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3期

6 娄策群,许芳;政务信息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J];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05期

7 徐娟;王毅;;论电子政府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09年04期

8 曹晓静;;国外政治参与理论述评[J];才智;2008年21期

9 蔺俊萍;;社会资本与政治稳定[J];党政论坛;2010年11期

10 赵海月;论教育含量对政治参与的制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亚强;张雅丽;;论运用政务网络实现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宝丽娜;;张君劢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评析——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亚强;;用工具理性实现公共精神——以政务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系统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柴宝勇;;政党“吞噬”民主还是民主“抛弃”政党——一项关于西方政党与民主博弈关系的考察论纲[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窦春芳;苗体君;;经济不发达国家推进民主进程的障碍是什么[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薛恒;;直面审度“第三波”[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7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炳烁;;超越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孙力;;当前民主建设的重要命题:两种决策机制的机理和错位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张秀雄;;审议民主与公民意识[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伟;刍议政治参与理论[N];学习时报;2005年

2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勇;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N];湖北日报;2000年

3 上海交通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执笔:胡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N];文汇报;2000年

4 刘学军;民主政治与公民意识[N];学习时报;2002年

5 孙新彭;怎样理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N];人民日报;2005年

6 苏娅;论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N];云南政协报;2002年

7 燕继荣;民主和谐需要社会资本[N];学习时报;2008年

8 记者杨晓平;高尚全解说社会主义[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9 房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N];青岛日报;2006年

10 赵丽江;积极推动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军;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D];浙江大学;2008年

2 严俊;民主的价值及其条件[D];复旦大学;2007年

3 何历宇;政治知识化与现代政治的成长[D];复旦大学;2005年

4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宁乐锋;民主政治及其认同根基[D];南开大学;2009年

6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克学;现代社会主义观探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8 叶兴艺;现代中国第三势力宪政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贤明;论政治责任[D];吉林大学;1999年

10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艳宏;对政治冷漠积极意义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2 曹丽新;政治主体性的衰落与觉醒[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王慧;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D];湘潭大学;2010年

4 赵波;民主政治决策成本—收益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何薇;均衡:政治参与与政治控制机制关系的构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海调;公民意识的生成条件透视[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睿;妥协是政治的灵魂[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任福军;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评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秧;论政治妥协[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聂鑫;民本与民主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0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30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