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走向深入:直面新自由主义的若干理论建构——兼论哈耶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

发布时间:2019-01-27 21:28
【摘要】:效率和有序两全,是中国经济改革所要建立的新体制。如何使之真正得以实现,向我们提出了更深入认识新自由主义的任务:对"自由放任"的"祛魅","政府不失灵"的说服力远比解构或批判来得大。鉴于此,我们要通过理论建树明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才能匡正方法论个人主义?政府何以和如何比当事人能做出更好的理性决策?政府怎样才能很好代表公共利益或意志?其一,从经济维度本真地还原人类理性,就要通过昭示"成熟理性",既匡正"完全理性"又匡正"有限理性"。其二,将社会建设寓于公民本位,社会责任主体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同时孕育出国家治理模式的重要改进。其三,"对国家而言的人类理性"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这两大方面左右了政府之手作用的发挥。前者核心是"不与民争利"和"透明化"这两条原则;后者精髓在于序参量控制的"间接调控","宏观有序,微观放活"是其真正意义之所在。
[Abstract]:Efficiency and order are the new system to be established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ow to make it come true puts forward the task of understanding neoliberalism more deeply: the disenchantment of "laissez-fai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are far more persuasive than deconstruction or criticism. In view of this, we should clearly answer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through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how can we correct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Why and how can the government make better rational decisions than the parties concerned? How can the Government represent the public interest or will well? First, to restore human rationality from the economic dimension, we should correct both "complete rationality" and "limited rationality" by declaring "mature rationality". Secondl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itizen standard, and the main body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would emerge continuousl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ortant improvement of the mode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ould be nurtured. Third, "human rationality to the country" controls the government's hand in value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core of the former is the two principles of "not competing with the people for profit" and the 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 while the essence of the latter lies in the "indirect control" of the order parameter control, and the "macroscopic order, microscopic deactivation" is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atter.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鹏;;主题讨论: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政治思潮[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2期

2 聂圣平;;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再思考——以政府观为理论向度[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沈红文;布尔迪厄论新自由主义及其新的统治形式[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04期

4 程恩富;丁晓钦;;2006年纽约“全球左翼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6期

5 周穗明;西方全球化理论与反全球化思潮[J];岭南学刊;2002年01期

6 刘之翔;;浅谈新自由主义思潮[J];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刘祥琪;世界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阶段[J];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03期

8 梁建新;多维视野中的新自由主义[J];探索;2005年01期

9 吴怀友;曹休宁;;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关系新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许传红;;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绍臣;;佩里·安德森:历史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2 王守昌;;自由(freedom)、自由权(liberty)和自由主义(liberalism)[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滕世华;;谁更偏好大政府——基于一种学理性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演变格局[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雷迅马;;现代化的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胜利:1965-1980(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6 肖巍;;“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的一个标本——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国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7 王金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8 林德山;;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观念与政策争议[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郝名玮;;三部曲:当代资本主义、危机和社会理论[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宋圭武;;国家的本质及国家职能[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马歇尔·萨林斯邋罗杨;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N];文汇报;2008年

2 万俊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美] 威廉·K·塔布 吕增奎/编译;新自由主义种下什么果实[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菲利普.G.塞尼 吕增奎 编译;图绘新自由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王宏伟/编写;新自由主义吞噬西方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美]埃莱娜·格拉贝尔 许云;新自由主义的歧路[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中国人民大学 周新城;新自由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史蒂夫·埃伦诺/文 吕增奎/编译;拉美反新自由主义战略[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刘国光 杨承训;新自由主义思潮: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格格不入的意识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聂无逸(书评人);平等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幼英;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兴衰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熙;从经济思潮传播到意识形态扩张[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立;平等的范式[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郑振成;新自由主义改革与民众主义执政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李伟;桑德尔政治哲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孙平;当代美国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欧阳向英;论政治哲学中的道德预设[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肖明;当代自由主义宪政的困境与伦理重建[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陶日贵;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焦凤梅;挑战与应对[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秋霞;新自由主义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李艳艳;论霍布豪斯的新自由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志刚;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评析[D];东南大学;2006年

4 李强;美国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婷;对于现代性的质颖[D];扬州大学;2006年

6 王成娟;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佰佰;新自由主义的勃兴及其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8 菲利浦(Philippe Werner-Wildner);新自由主义范式及其社会挑战[D];吉林大学;2013年

9 姜春兰;阿玛蒂亚·森积极自由观初探[D];东南大学;2005年

10 王同彤;L.T.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1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b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